我認為這確實是受普通話普及的影響,但這是被動的,更多的是人們思想的自主變化。這也說明農村的發展越來越好了。過去,年輕人很早就出去努力工作。現在有了自媒體,很多年輕人選擇回鄉創業,直播推貨。村裏的許多農產品也通過自媒體營銷賺了不少利潤。城鄉經濟的轉型需要文化交流。為了方便交流,即使是不識字的老人也會用帶著蹩腳口音的普通話和別人交談。而且現在各個地方的流動人口越來越多。
以我的家鄉為例。我的家是廣東北部的壹個小鎮。附近的居民大多以客家話和白話為主。然而,近十年來,越來越多的外省人來我們鎮做生意,比如做豆腐、做床墊、賣饅頭、開面館、賣衣服等。與讓他們學習我們的方言相比,我們最好自己用普通話與他人交流,盡管起初這種可塑性並不好。
更何況,在廣州、深圳、珠海等外來人口較多的城市,我之前在新聞裏看到廣州很多城中村因為疫情不得不嚴格登記租戶信息。壹個小村莊有近2萬人,但當地人只有6000多人。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外省人通常需要鄰裏交流,對嗎?用什麽交流,湖南話、雲南話、河南話、湖北話...?妳只能用大家都能聽懂的普通話。長期在廣州工作的外省人也可能在廣州有孩子。他們的孩子在廣州當地小學上學,仍然接觸普通話。
還有壹點就是現在家長的觀念已經變了。比起學習越來越少人說的家鄉話,讓他們的孩子學習壹門外語作為未來發展的敲門磚似乎更合適。這也是外來文化的影響。
但無論如何,方言是壹種地方特色文化,最好保留下來。當然,我相信還是有人願意讓孩子繼續學習傳承下來的家鄉話的,就像那句詩“少年離家,鄉音不改。”無論他們走多遠,鄉音都很難改變,因為這是打開家鄉記憶的最好鑰匙。而且在很多配音軟件中,很多網友都出了大招,用家鄉話給電視劇配音,讓人忍俊不禁。其他地方的網民也紛紛效仿,因此不必過於擔心方言的消失。只要有人願意說出來,總會有辦法繼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