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說,王羲之七歲就開始練習書法,並癡迷於此。為了練好漢字,他經常廢寢忘食。當然,他用了很多筆和硯臺,尤其是他經常去他家後面的池塘清洗它們,這經常引起鄰居的不滿。清澈透明的池塘裏的水壹天天變黑,鄰居們漸漸不敢去池塘裏洗菜洗衣服。池塘裏的魚蝦也相繼死亡,池水散發出難聞的氣味。隨著時間的推移,池塘被告知要洗筆和洗硯臺,使其充滿汙水,成為壹個無用的死水。王羲之以這種汙染為代價在書法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這個年輕的男孩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和刮目相看。這在歷史書上也有記載。
如果王羲之只是汙染了這壹池水,那麽他的書法只能停留在普通書法愛好者的水平。王二十三歲時任江西臨川太守。他不到半年前來到這裏,把他家門前的池塘染成了黑色。唐宋八大家之壹的曾鞏的著名文學作品《洗墨池》中有這樣的記載:“臨川之東,有壹片隱蔽之地,但地勢較高,故臨溪而名新城。新城之上,有潭有窪,但邊長,如王羲之的《墨池》和荀伯子的《臨川記》。西河之味慕張誌,臨池學書,池水黑,是其舊事……”
“臨池雪樹,池裏的水是黑色的。”可以看出,王羲之從來不會將自己的筆和硯到處留下,所以他所到之處都會給當地帶來不同程度的環境汙染。當然,他的書法水平也躍上了壹個新的臺階。不難看出,他的書法成就是以池塘水為代價的,所到之處必有汙染;千百年來,人們只記得他膾炙人口的《蘭亭集序》,卻很少提及他對當時環境的汙染。如果我們用現代思維來評判他,他將被視為最早汙染環境的歷史人物。
筆者之所以這麽認為,是因為在1000多年前,還沒有工業的時代,很多地方還處於比較原始的狀態,尤其是池塘。那時,人和動物可以喝水、洗衣服和洗菜,這給人們帶來了很多便利。由於王羲之的愛好,他把清澈的池塘變成了骯臟的黑水,導致每個人都和他壹起遭受環境汙染。當然,王羲之對書法的執著追求和永不放棄的精神最終使他達到了巔峰,成為壹位傑出的書法家,也為後人留下了難得的精神食糧和珍貴的書法遺產,這些都值得我們驕傲。
但是,如果我們今天用現代的環境觀念和意識形態來分析,回頭看看曾經被王羲之汙染的池塘,是否意味著他沒有汙染當地的環境呢?毫不誇張地說,他犧牲了墨池或其他池塘,成就了壹代書法大師的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