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壹:孫權。
“古往今來,英雄無處尋孫仲謀,舞亭唱臺,浪漫情懷總被風雨吹走。”這句話是為了紀念孫權。
1.孫權做了什麽值得作者懷念?
2.「舞亭唱臺」是什麽意思?
3.“英雄在孫仲謀無處可尋”是壹句什麽樣的句子?
4.表現出哪些情緒和立場?
生:因為孫權打敗了從北方入侵他的曹操當了皇帝,確保了自己的國家不可侵犯。“舞亭歌臺”體現了吳棟歌舞生活的氛圍。從“孫仲謀沒有英雄”這句話可以看出,作者認為沒有像孫權這樣的君主可以保證國家的和平。表達了對孫權的敬仰和抗金收復中原的願望。暗示了他對當時偏愛江南的統治者的不滿,
(板書:佩服,後悔。抗金,收復中原。)
典故二:劉裕。
“夕陽草樹,普通小巷,人道派奴隸曾經居住過。整整壹年,金戈鐵馬,虎吞萬裏。”這句話是為了紀念劉裕。這個典故和上壹個壹樣嗎?
1,劉裕做了什麽?
2.試比較壹下劉裕和南宋皇帝的不同表現!
3.作者對劉裕的感覺如何?
4.這說明了作者的什麽觀點?
作為皇帝,為了恢復中原,劉裕率兵北伐,氣勢如虎,把占領中原的敵人壹下子趕回了北方。他也是壹國之君,可是我們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茍且偷生。
表達了作者對劉裕的敬仰和對統治者的惋惜。體現了他主張北伐的觀點。
(敬佩和惋惜。抗金北伐。)
典故三:劉義隆
“元嘉曹操,封狼以住喧囂,勝奔北。”
1.劉義隆是壹個什麽樣的人?
2.北伐的結果是什麽?
3.作者對劉義隆北伐持什麽態度?
4.這說明了作者的什麽觀點?
劉義隆喜出望外,倉促北伐,為他贏得了倉促撤退。作者主張有準備的戰爭,反對倉促北伐。他借古諷今,其實是在勸丞相不要草率出兵。
(板書:批判倉促出兵)。
典故四:佛佛寺
接下來的六句是“四十三年,我還記得在我的希望裏,我在揚州路上有壹堆篝火。回頭壹看,河貍廟下有烏鴉社鼓!”實際描述了兩個場景。想想吧。這兩個場景是壹樣的嗎?
1,“河貍廟下,有烏鴉社鼓!”描述的是什麽時候什麽場景?
2.“霍峰揚州路”是什麽意思?
3.對比表現了作者的什麽情緒?
老師:《烽火揚州路》寫於四十三年前,揚州壹帶抵抗金兵,戰火紛飛,肯定慘不忍睹。“河貍廟下,有烏鴉社鼓!”寫的是占領區人民現在安於外族統治,忘卻國恥,收復中原。今昔對比,不堪回首,體現了他對國運的關註。
(板書:今昔對比,不忍回首憂)
典故五:
"誰能問:廉頗夠年齡吃飯了嗎?"
1,廉頗的情況?
2.作者和廉頗的情況完全壹樣嗎?
3.“誰問——?”如何理解“由”?這是什麽樣的句子?
4.這說明了作者的什麽心情?(悲憤)
老師:“by”是“由”的意思,整句是反問句。意思是沒人問。
滿懷愛國熱情的辛棄疾壹心報國,卻忠義無用,報國無門。當年,廉頗雖然從來沒有被重用過,趙王還是記得他,可是現在的自己呢?朝廷幹旱也沒用。表達作者的悲憤之情,用它來結束全詩,既使抒情達到高潮,又生動地再現了詩人的自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