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閩南語,自然只在那裏用(畢竟其他地方都不用)
由此看來,“浦”字只用於廣東、福建、臺灣省的方言地名,並無其他用途。它的使用範圍極其狹窄,第二期語義單壹。但就是這樣壹個詞,卻要做兩個讀音。其他地方都發“布”,只有黃埔會發“浦”。
其實“浦”字本來只有“浦”的讀音,後來才有了“浦”的讀音。問題出在當時任黃埔軍校校長的蔣介石及其手下。黃埔本來就是個小地方,人家少,“黃埔”本來讀“布”。黃埔軍校建的時候,黃埔的師生來自五湖四海,本地人很少。蔣介石是浙江人,關系密切的多是江浙吳語區的人。上海有壹條黃浦江,是他們最熟悉的。當時是壹個多事之秋,非常忙亂。細節在哪裏?這個“黃埔”的“浦”壹看就和那個“黃埔”的“浦”差不多,於是蔣介石壹馬當先,學會了讀壹半,讀壹個。既然蔣介石這樣念,大家只好照著念。後來就算是懂的人也不會“糾錯”,那時候好忙亂。
後來黃埔軍校名氣越來越大,被錯讀成“普”的“普”字就從壹個字傳到另壹個字,而且越傳越廣,直到字典裏增加了壹個多音字。是不可能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