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文學張力定義為:在文學活動的整個過程中,在各種對立的文學要素的統壹中,各方並不消除對立關系,而是相互比較、對比、抗衡、沖擊,使讀者的思維不斷在各種兩極中來回運動,在多重觀念的影響下產生立體的感受。它有四個特點:模糊性、情感飽滿性、矛盾對立性、運動感。從隱喻、悖論、語法矛盾和意義、意境、敘述、角色等方面解釋張力的產生。文學張力中的美是壹種“強烈的美”,它經歷了驚奇—壓抑、意蘊—釋放兩個階段,指向審美超越。優秀的文本是建立在適當的張力基礎上的,這種張力最大化了文本的信息含量和文本激發的讀者的美感。
張力語言新秩序審美超越張力度
在文學理論中,“張力”壹詞源於英美新批評理論家艾倫。撤退。1937年,德特在《論詩歌的張力》壹文中指出:“為了描述這壹成就(指在詩歌價值評價中處於核心地位的判斷標準——引文註),我提出了張力壹詞。我不是把這個名詞作為壹般的比喻,而是作為壹個具體的名詞,把邏輯術語的外延和強度去掉前綴就形成了。我所說的詩歌是指它的張力,即我們在詩歌中可以找到的所有外延和包容的有機整體。”(1)退特創造性地提出了這壹術語,並稱之為“詩的同壹特性”和“單壹自然”。隨後,“張力”逐漸引起了文學理論家的關註,並像理論家梵高壹樣被運用於文學的各個層面的研究,包括語言、結構、角色、情節等等?康納在1943中說,詩歌的節奏和散文的節奏之間存在張力;節奏的正式與非正式之間;在個體和壹般,具體和抽象之間。
之間;比喻,甚至是兩種創作之間最簡單的比喻;反諷的兩個組成部分之間;介於散文風格和詩歌風格之間”。(2)近年來,“張力”壹詞在中國文論界頻繁出現,但關於其基本性質、原則和意義的專著卻很少。在我看來,這是壹個非常重要的理論範疇,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和重要的理論價值,值得深入探討。
壹個
首先,什麽是緊張?
其實“張力”這個詞最早是在物理學上看到的。從物理的角度來看,拉力是壹個物體在受到兩個相反方向、垂直於兩部分接觸面的拉力時,在物體中產生的相互牽引力。比如掛重物或者拉車的繩子有張力,我們通常說的水的表面張力等等。物理張力有兩個特點:壹是產生於靜止或相對靜止的事物中,如懸重的繩子是靜止的,拉車的繩子是相對靜止的;其次,它是壹種相互作用的力量,而不是單壹方向的力量。比如拉車的繩子的拉力有兩個方向:向前和向後。如果繩子脫了鉤,就會失去向後的方向,很快被向前拉。此時,繩子在運動,其內部張力已不存在。
文學張力和身體張力具有相似的特征:平衡態包含不平衡態和“不動”的動態感;許多因素的結合和相互作用,尤指矛盾的因素。我們可以把文學張力大致定義為:在文學活動的整個過程中,當至少兩種看似不相容的文學元素形成新的統壹體時,各方並不消除對立關系,而是在對立狀態中相互競爭、沖擊、比較、對比,使讀者的思維在各極中不斷來回運動,在多重觀念的影響下產生立體感。總之,文學張力有以下四個特點:
第壹,歧義。文學張力追求文本的豐滿,這種豐滿是建立在文本的模糊性基礎上的,即力求在有限的文本空間中容納多重意義。根據喬姆斯基的語言結構(深層和表層)理論,文學語言的深層結構比日常語言豐富得多,大大擴展了表層結構的內部意義場。這種微妙的關系使文學形成了獨特的語言信息系統,使文學語言從詞典釋義中實用的、狹隘的詞義理解中解放出來成為可能。通過有限的手段——有限的語言、詞匯、有限的組合原則,在優秀的文學作品中,這種模糊性有時表現為意義的多維性。像喬伊斯壹樣分析《尤利西斯》的主題:既是猶太人和愛爾蘭人的史詩,也是人體器官的圖解;它不僅是他的自傳,也是永恒男女的象征;它不僅是對藝術和藝術家成長過程的描述,也是對父子關系的描述;它不僅是古希臘英雄俄狄浦斯經歷的現代版,也是聖經的福音。多義性還體現在意義的遞進上,直指深刻的哲學意蘊。如當代胡的《揚帆起航》有六個層次:描寫漁船出海前漁民揚帆起航的勞動過程;隨著春汛的到來,漁民的生命潮正在湧動;舉國“從冬眠中醒來”,揚帆起航;漁民家庭幾代人與大海搏鬥的血淚史;全民族百折不撓、不屈不撓的血淚史代代相傳;人生短暫,只有永遠追求,才能揚起人生的風帆。(3)“詩有二義,勝於至善”。清代袁枚在優秀文本中表達了對歧義的要求。多層次、多維度的意義使得整個文本空間中的沖突多樣化、豐富化,積累了大量的文學張力。
第二,情感的豐滿。其實文本的情感是飽含情感的,是作者對文本形式和內容中各種因素的深情,作者在文本中鑄造了這份深情。壹把苦澀的眼淚,充滿荒誕的文字,《紅樓夢》包含了曹雪芹對當時整個社會制度的厭惡和懷念,對人生的追求和超脫,甚至對每壹個人物的觀察和解讀。美國作家海勒的作品《頭發之外》,用陰郁的基調,將痛苦與歡笑、荒誕的事實與不相稱的冷靜反應、殘酷與溫柔並列,以達到情感多樣組合的張力效果。情感結構越多層次,密度越大,文本的情感承載越豐富;同時,對立情緒的組合越豐富,從平衡到不平衡的振蕩頻率越高,張力效應越突出。
文字的模糊和情感的飽滿往往是對應的,它們相互促進,往往是妳中有我,我中有妳。* * *共植是基於作者的感悟、理解和經驗的積累。壹篇意義豐富的文本,往往同時也是壹篇充滿情感的文本。壹詞多義和情感飽滿可以看作是創造文學張力的資源寶庫,壹個沒有豐富文體風格的文本根本談不上有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