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義上講,漢字是指從甲骨文、大篆、金文、謝文和小篆到隸書、草書、楷書(以及衍生的行書)的文字。從狹義上講,以正楷為標準書寫方法的漢字也是當今廣泛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在古漢語中只稱為“文字”,少數民族為了區別稱之為“漢字”,是指漢人使用的文字。
漢字是中國人在古代發明和改進的。目前,確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張文和金文在商朝約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300年。然後它到了秦朝的小篆,發展到漢代的隸變,並在唐代成為今天使用的手寫字體的標準-正楷。
漢字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也是古代各種代筆系統中唯壹流傳至今的文字。在此期間,所有東亞國家都在某種程度上創造了自己的漢字。相對而言,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古印度文字都已消亡,因此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持中國南北長期統壹的關鍵要素之壹,也有學者將漢字列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漢字幾代以來壹直是中國的主要官方文字,現在中國已被指定為國家標準。漢字在古代已經發展到高度完整的水平。它們不僅在中國使用,而且在很長壹段時間內也是東亞唯壹的國際交流語言。在20世紀以前,它們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國家的官方書面標準語言。
現代漢字大致分為兩個系統:繁體字和簡體字。前者主要在香港、澳門和臺灣省使用,後者由中國大陸制定和使用,並被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采用。在非漢字系統中,日本和韓國制定了漢字使用的官方規範,而在越南、朝鮮和蒙古,漢字不再具有官方規範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