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為什麽我們今天壹定要讀《論語》?

為什麽我們今天壹定要讀《論語》?

那是兩千年前的事了。

這麽問,其實他已經預設了壹個問題,就是讀《論語》有用嗎?考試有用嗎?找工作有用嗎?與壹個基督徒相比,他為什麽不問為什麽要讀聖經?

首先,他讀聖經時不會想到有用的問題。其次,即使他思考聖經的作用,他也會明白聖經是在幫助他建立壹個信仰體系,給他壹個生活的基礎。

但是在中國,為什麽要讀《論語》還是會被作為問題提出來,把本來不是問題的問題變成了問題。既然必須回答,那我就試著回答。

《論語》作為基礎教育教材的價值在於三個系統。

第壹,《論語》是壹個知識體系。

《論語》包含了豐富、精深、凝練、非常純粹的文化知識,文化含量非常高。比如《論語》500篇16000字,成語100多個。成語是最原始的來源,原意不是成語字典裏的教條。

《論語》中有上百條諺語可以終身引用,蘊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這個知識體系和現在的課本相比,完全不壹樣。

學了壹年《論語》的孩子,不需要通過測試來證明自己和其他孩子有多大的不同。壹步壹步往上爬,升職是需要壹點努力的。每壹步都很容易。肯定是走下坡路了。教育也是如此。向上還是向下,結果都不壹樣。壹個在山上,壹個在山下。

現在的孩子,即使讀了博士或者博士後,工作的時候還是不成熟。心智成熟需要三個方面:壹是正確認識自己;第二,正確認識他人和環境;第三,正確處理自己和他人以及環境的關系。真正的成熟是體面的、守紀律的,同時又是溫柔的、尊重的、節儉的。

第二,《論語》是壹個價值體系。

《論語》可以告訴我們:什麽樣的社會才是理想的社會?什麽樣的政治是理想政治?什麽樣的人是理想中的人?總而言之,壹句話:什麽樣的生活才是理想的生活。第二個體系,教會孩子做價值判斷,比第壹個知識體系更重要。

《論語》是壹本關於理想的書,是壹本幫助我們建立信仰的書。如前所述,信仰是對不確定事物的信念,基本價值觀不需要驗證,需要認同。那麽,什麽是陽呢?就是相信比妳高的東西,相信引領妳向上的東西。不是信念,是信仰。向上看。所以,相信,就是相信壹個不確定的東西;但是這個不確定的東西壹定讓妳想往上走。不是所有不確定的事情都可以相信。不能相信剝奪人的東西。相信壹些不確定但能引領妳向上的東西叫信仰。

人類是高貴的,但我們必須記住壹點:人類的高貴不是體現在所有個體身上,人性的偉大和光輝不是體現在所有個體的人性上;人性的偉大和光輝,人的高貴,往往體現在壹些非常特殊的偉人身上,他們代表著人性的光輝,代表著人的高貴,而我們大多數人都應該仰望這樣的光輝,這叫敬仰,叫信仰!

《論語》就是給我們提供了壹種信仰。人活在現實世界裏,而現實世界只是?真實的?人在世上追求什麽?應該是?這個世界。

人類世界不同於動物世界。動物總是被動適應環境,而人類會改變環境,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人類向往的美好世界,才是應該的世界。

人類如果失去了對相應世界的向往,會怎麽樣?我們不僅生活在現實生活中,也生活在想象的世界中。我們活著的理由不是此刻的世界,而是壹個想象中的世界,壹個比今天更美好的世界。

人生有自己的不足,但不就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而活嗎?教育不就是為了打造更好的自己嗎?壹個孩子來到妳家,讓他的生活變得更好。教育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沒有對世界應有的想象,還能有什麽樣的教育?

讀聖經是為了獲得壹個生活的基礎,明白自己為什麽要這樣。就像論語告訴我們要成為什麽樣的人壹樣,也是我們做人的基礎。《論語》講的是理想和價值判斷。不明白這壹點,就永遠不會明白什麽是文化。

《論語》能給我們什麽樣的生活依據?據《論語》記載,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可以嗎?孔子先問那人:為什麽報恩?然後,孔子給出了如何看待。抱怨?回答:直接舉報投訴,以德報怨。

孔子的話很簡單,卻包含了他對各種價值的不斷評價,以及他最終的價值判斷。先看看?以德報怨?,可以嗎?具體到某個人,就是我傷害了妳,妳不在乎,妳?以德報怨?作為個人,這個選擇沒有問題。但是,孔子不是在回答壹個人的問題。他想回答壹個問題,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壹直這樣做。孔子考慮的是壹個國家甚至整個人類的道德體系標準能否達到。以德報怨?。

從這個角度來說,馬上就有問題了。壹個國家道德體系的標準是什麽?以德報怨?還是提倡鼓勵?以德報怨?這會導致什麽?

所以孔子問:為什麽要報恩?如果壹個人做了壞事,他應該受到善待。如果壹個人做了好事,應該如何對待?如果壹個人做了好事,他當然應該?以德報怨?那麽,對壹個人做了什麽壞事嗎?以德報怨?最後,合並相似項,意味著無論做好事還是做壞事,都有好消息。

這樣,我們既不能阻止人們做壞事,也不能鼓勵人們做好事。對壞人好,就是對好人不公平。看起來像是。以德報怨?是很高的道德標準,但最終不會促進社會道德的進步,反而會促進社會道德的後退。

人是理性的動物,理性和道德是兩回事。所謂理性,就是個人利益最大化,從自己出發考慮問題。道德不是改變人的理性,而是引導人的理性,讓做好事的人覺得有回報,做壞事的人覺得有壓力,引導他們理性選擇做好事而不是做壞事。這不是改變人性,而是順應人性。所以從建立道德體系的角度來說,不是嗎?以德報怨?。

會是這樣嗎?以怨報怨?然後呢。我不能。?復仇是什麽時候??最糟糕的是什麽?以怨報怨?會造成好人像壞人壹樣墮落。當壹個社會提倡。以怨報怨?其實是在讓整個社會墮落,甚至是鼓勵整個社會墮落。那麽,現在該如何治療呢?抱怨?在這個問題上,不能嗎?以怨報怨?,也不能提倡吧?以德報怨?所以,孔子說?直接投訴?,?以德報德,以德報德,給予鼓勵,讓更多的人行善;對於做壞事的人,既然不是?以怨報怨?,沒有?以德報怨?,但是?直接投訴?。什麽是直?這是正義。做壞事的人會得到應有的懲罰,沒有特別的原諒,也沒有刻意的報復,會得到公正審判的回報。

看,這麽短的對話,包含了孔子對三種價值判斷的考量。《論語》有500多篇,幾乎都是這樣的選擇題。讀《論語》,妳收獲的不僅是壹個知識體系,更是壹個價值體系。可以學會做價值判斷,提高價值判斷能力,心智成熟,明辨是非,知道善惡美醜,壹生進退有依據。

今天講素質教育,搞素質教育。為什麽這麽多年都不盡如人意?因為增加知識被誤解為提高素質,技能教育被誤解為素質教育。會彈鋼琴,會寫書法,會跳舞,會表演,素質高嗎?沒有,孩子累壞了,素質不高。

因為素質不是壹種技能,不是知識的考試分數,也不是壹張紙上的標準答案。質量是價值判斷。孟子用智慧講是非。是非是壹個人智慧的本質。明辨是非,能夠做出價值選擇,才是素質。

質就是孟子說的?四顆心?:同情,羞恥,聽天由命,是非。壹個人,富有同情心;壹個人知道羞恥,知道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壹個人,懂得讓步的人,在這個世界上總會奮鬥,有競爭總會有讓步。這叫文明;壹個人可以明白是非,判斷對錯。這四心加起來就是四個字:仁、義、禮、智。這就是素質。

這四個字是我們教育中強調和提倡的,但效果壹般。為什麽?因為沒有落實到基礎教育的教科書中,不會幫助受教育者形成知識體系和價值體系,不會建立人生的信仰和精神基礎。文化的實施是文化經典;文化經典的實施是進入基礎教育教材。

第三,《論語》是壹個文化體系。

有人問我壹個問題:既然讀聖經也能使妳成為壹個好人,為什麽壹定要讀《論語》?我有點生氣。我說讀論語,讀聖經,可以使人成為壹個好人。不同的是,學習《論語》是對中國文化的認同。

壹個民族的教育必須讓孩子有民族文化認同感,才會有民族凝聚力。教育不是還有壹個基本功能,就是培養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和民族的凝聚力嗎?為什麽現在的孩子這麽喜歡洋人的節日?我們的教育是否能讓孩子從小就從文化經典中獲得文化認同感?

雲南建水有壹座孔廟。我在那裏說過壹句話:在這樣的邊境地區,壹座孔廟抵得上十萬大軍。離越南很近,離北京很遠。為什麽歷史上認同北京而不認同越南?因為文化認同。

為什麽中國是世界上唯壹壹個歷史從未中斷的民族?因為文化認同。歷史是否中斷,取決於文化認同是否中斷。國家這麽遼闊,人口這麽多,地理環境和產品資源差異很大。為什麽能保持長期團結?這就是文化凝聚力的力量。

中國幾千年來維護國家統壹最偉大最持久的力量不是秦朝的軍隊,而是那些在鄉下拿著線裝本《論語》帶領學生大聲朗讀的人?孔子說要學習,要時時學習?私塾老書生。

雲南的孩子什麽時候打開論語讀?孔子說要學習,要時時學習?當時北京、四川、青海的孩子也在讀書。最後,他們心裏都有壹個老師,孔子。他們的生活,都有了* * *與基礎。《論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也是元代經典。袁是誰?開頭也是,經典裏?源代碼?。

中國人有中國生活的美。從基礎教育開始,教授包括《論語》在內的傳統文化經典,再到給孩子教授中國傳統的琴棋書畫,會形成中國人真正的精神和氣質,無論是精神上還是身體上。

文明是壹個民族的真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