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拼音mǐ,是《漢語通用規範》中的壹級字(常用字)。這個字最早出現在商代的甲骨文中,是象形字。其本義是指谷類和其他植物的去殼種子,是假借的長度單位。米是漢字的偏旁部首之壹,米字旁的漢字多與糧食作物有關,如糕點、谷物、小米、米粉、粥、糊、谷物和糖等。
像壹堆米粒壹樣的表意字符。原始圖像在壹個水平面的頂部和底部有三個點,每個點都像壹粒米。後來,頂部和底部中間的兩個點變成了長豎線,然後兩條長豎線連接在壹起並與原來的水平線交叉成十字。楷書之後,下面左右兩個點就變成了摑子,本義是去掉外皮的五谷作物的果實。
大米是中國人的主食,是中國日常飲食的主要特征之壹,其主要成分是澱粉。大米在中國,甚至在東亞和東南亞都是壹種受歡迎的主食。它與大米和適量的水壹起蒸或燉。這是壹種用水煮米飯制成的食物。大米是東亞最重要的食物,如中國、日本和韓國。
做米飯的方法是在壹杯米飯中加入壹杯半的水。煮熟的米飯適當膨脹,內部完全煮熟,並去除水分。大米的出現可以追溯到粥。由於控制粥水量的要求低於米飯,中國古人逐漸掌握了不同水量的烹飪效果,並開發出了更飽滿的米飯。
大米的營養價值;
普通大米又稱粳米或精米,呈半透明、橢圓形或卵圓形,出米率高,米粒膨脹小,但粘度高。作為日常食用大米,粳米含有澱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1、煙酸、維生素C、鈣和鐵等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能為人體提供營養和熱量。
顧萬裏說,用粳米煮粥在中國已有兩千年的歷史。粳米粥最上層的粥油可以補充津液和精氣,對滋養人體的陰精和腎精大有裨益,最適合病人、產婦和老年人食用。
粳米具有健脾胃、補中氣、滋陰生津、除煩止渴、強腸止瀉等作用。它可用於脾胃虛弱、煩渴、營養不良、病後虛弱等疾病,但糖尿病患者應註意不要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