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片晉語的分區標準如下:
壹、晉語核心三片(具有獨特的白話文閱讀系統,文本閱讀與北方晉語三片相同):
並州片:平,上,離,陰在,陽在。
呂梁電影:
(1)汾州小片:、陽平、商、曲、陰中、陽中。
(2)小件:楊平、尚(=尹平)、屈、殷成、楊成。
上黨電影:
(1)六安小件:尹平、楊平、尚、陰渠、陽渠、陰如、陽如。
(2)秦州小片:、陽平、商、曲、陰成、陽成。
第二,受普通話影響較大的三種北方晉語:
五片:上升,上升(=平調),去,入。
大包:平調,平調,上,下,裏。
張虎篇:平、商、曲、金。
三、晉語和中原官話之爭兩塊:
治炎片:陰平、陽平、上聲、降調、(陰入)和(陽入)
漢芯電影:陰平,陰平,上升,離開,(進入)
(1)吉吉小片:無尖銳硬塊。
(2)磁性小塊:分為尖狀組
四、中原官話汾河片:
平陽小片:(陰入並)、陽平(陽入並)、商、陰去陽去。
江州小件:、陽平(陽入合)、商、曲(陰入合)
解州小品:(陰入合)、陽平(陽入合)、商、曲。
2007-8-28 21:26回復222.132.122。* 2樓晉語。
晉語概述
198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澳大利亞* * *《中國方言地圖集》首次收錄了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李榮提出的中國第十大方言。從此,晉語脫離了“官話”(俗稱“北方話”),成為官話、吳語、粵語、閩語、湘語、贛語。
晉語人口近5000萬(1986年4600萬),其中山西約2000萬(不含運城、臨汾,運城話、臨汾話屬關中系),內蒙古中西部、河北西部、河南北部近10萬,陜北300多萬。晉語最重要的特點是入聲,和北京官話有很大區別。晉語比北京話古老得多,有學者戲稱其為“北方方言中的山地話”。
經過學者們的研究,楊雄《漢代方言》將西漢方言分為13類:壹是秦晉;第二,鄭漢周;三、梁與楚;第四,齊魯;5.趙、魏西北;不及物動詞魏宋偉;七、東郊有陳、鄭,中部有楚;八、和許;九、吳陽月;十、楚(荊楚);十壹、南楚;西秦;十三歲,戴燕。
許多學者(包括喬全勝先生和陳慶炎先生)把上面提到的“秦晉話”(漢代官話)視為晉語的源頭。其實這是錯誤的——上面所說的“晉”只是指山西西南部的“晉國發祥地”,也就是漢代的河東郡(漢代屬於,秦朝時直接管轄中國的都城長安,不在山西大部分地區)。
晉語真正的前身應該是前面提到的“趙、魏西北方言”。今天的晉語區除了少數地區(山西西部、陜北、鄂爾多斯)屬於魏西北的西和縣,大部分地區幾乎和戰國時期的趙重合!趙的第壹代都城在晉陽(太原、並州),第二代都城在中牟(“河內”地區,即的河南部分),第三代都城在邯鄲(即的河北部分)。趙滅中山後得河北西部,趙武靈王“胡夫騎射”滅、婁煩,在晉北、內蒙中西部(大同)設雁門郡
漢朝以後,除了邯鄲和,趙國的土地還在壹個行政區內——這個行政區就是漢朝十二刺史之壹的“並州”,下轄九郡:太原郡(太原,轄山西西部)、上黨郡(長治,轄山西東南部)、西和郡(準格爾,轄鄂爾多斯東部、山西西部、陜北東部)、鄢郡。轄呼和浩特、晉西北)、五原縣(近包頭)、朔方縣(杭錦旗,轄內蒙古西部)、定襄縣(和林格爾,與雲中縣分開,轄呼和浩特、朔州交界地區)、尚軍縣(榆林,轄陜北)基本都是現代晉語區。
從戰國的趙到漢代的並州,有700年的歷史。這是壹個漫長的歷史時期,這個地理區域產生了相同的文化和語言。因此,方言中含有“趙、魏西北方言”(簡稱“趙話”、“趙語”),應該是現代晉語的祖先語。王先生的《汾河流域方言的語音特點及演變》認為,晉語(庫晉語)發源於晉西南河東地區(晉國發源地),後在北方狄人占地、三族分晉後,趙方言長期從晉語(河東晉語)中分離出來,獨立形成“並州晉語”(現代晉語的始祖)。
漢朝滅亡後,出現了三國、十六國、南北朝的長期分裂和“五亂”。這壹時期古晉語的記錄幾乎為零。這壹時期,中國出現了大的民族融合,人口流動迅速。楊雄記錄的13種方言,大部分都消亡了,但古晉方言仍然頑強地生存了下來,因為有以下記載——顏師古在《出版訛誤與糾正風俗》壹書中記載,隋唐四大方言為話、魯方言(燕話)、太原話(趙話)和關中話。
唐末五代時期,晉語的記載雖然很少,但關中長安話的記載卻很多。由於方言的相似性,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壹些晉語音韻的演變,即陽韻的鼻韻脫落了很多。
到了宋代,晉語有了自己直接的音韻記錄——範漢和時的《明珠記》,是統治西夏民族的黨項人編纂的壹部西夏國漢語方言和黨項語翻譯詞典。隨著本世紀西夏文字的破譯,其中的漢語方言也被破譯了。我看過詳細資料,發現它對應的是西晉方言的白讀高度,顯然是與當時漢語同音字(平)高度不同的方言。那麽晉語地區是西夏統治的嗎?沒錯,西晉語區(陜北、鄂爾多斯)長期被西夏國統治,是西夏國的心臟。
晉語在古代之所以是獨立的方言,原因如下:喬全勝先生指出晉語沒有陰陽之分(這是並州片和張虎片的特點),至少在八百年前就與官話分道揚鑣了;溫端政先生認為晉語(指並州片、呂梁片、上黨片)分陰陽,所以晉語獨立,江淮官話(不分陰陽)不獨立;侯景毅先生甚至提出了十點證據,在此不再贅述。
此外,晉語在古代是獨立方言的最重要證據是,東晉方言的聲母不論平調都不送氣,這與閩語、越南語、平話、湘語、膠遼官話(古代“董祺蠻語”同化於北方官話而形成的官話)的讀法壹致,與官話、吳語、粵語、客家話、贛語也壹致。
通過比較宋元時期晉語與官話入聲的來源和演變,以及直、京、壯、張四組的合並情況,發現晉語入聲與北京官話入聲的合並早在宋代就已分離,直、京、壯、張四組的合並最遲在元代才分離。
還有就是晉語在北京之前沒有分化成尖派的時候。明清之際太原著名儒學家傅山指出,當時太原方言開始分化為尖音組,而北京話在五個元音上仍然分化為尖音組,這反映了清初的北京話。所以應該是晉語影響北京官話,而不是北京官話影響晉語。
方言
晉語可以進壹步分為以下八個分支:
並州話:分布在山西中部,包括太原。
呂梁方言:分布在山西西部和西北部。
上黨話:分布在山西南部。
五臺方言:分布在山西北部和內蒙古中部。
大同-包頭方言:分布在山西北部和內蒙古中部。
張家口-呼和浩特方言:分布在河北北部和內蒙古中部的部分地區。
邯鄲-新鄉方言:分布在山西東南部、河北南部、河南北部。
誌丹-延川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