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了解漢字的演變和數據

了解漢字的演變和數據

看這張圖/TP/news/201101/20111119095026300 . jpg

這是信息。漢字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文字,也是壽命最長的文字。

很難確定漢字開始出現的時間。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文上和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商朝的文字已經很發達了,文字最早出現的時代肯定遠在商朝之前,也就是夏朝或者更早。距今約四五千年,應該是在新石器時代。

在二裏頭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出土的陶器符號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與實物相似的圖畫和文字。在此基礎上,這些圖畫和陶器圖案中的表意圖案演變成了助記文字。漢字是由零散的、個別的字逐漸積累起來的,達到壹定數量後,經過人為的規範而成為壹種書寫體系。據考證,原始漢字從新石器時代中期產生到發展成為初步的文字體系,用了近2600年的時間。起源:壹類是以甘肅大地灣遺址彩陶上的雕刻符號為代表的抽象、方形符號;另壹種是以河南賈湖遺址甲骨文為代表的十二生肖象形文字符號。前者在Xi半坡臨潼姜寨演變為壹系列雕刻符號。後者發展成為大汶口陶器上的圖像。到龍山文化末期,宗法社會基本確立,這壹時期良渚文化玉器上出現了壹組組銘文。這些銘文有些與大汶口陶器圖像相同或相似,有些與Xi安等地的銘文相似。這些銘文可能是當時初步的前漢字系統之壹。值得註意的是,良渚文化正處於中國中央集權的奴隸國家誕生前夕,而夏朝應該是中國正式文字體系形成的最關鍵時期。它對漢字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漢字也可能是倉頡造的。它是倉頡根據鳥類、動物和昆蟲的足跡改編的。但這只是壹種傳說。自從分裂開始以來,大世界已經進行了無數次嘗試。

漢字數量

漢字是語素,總數很大。漢字有多少個字符?到目前為止,恐怕沒有人能回答出確切的數字。關於漢字的數量,根據古代字典和詞典的記錄,我們可以看到它們的發展。

秦代的《倉頡》、《博古通今》和《歷法》共有3300字,漢代楊雄的《荀辯》有5340字,他到許慎時的《說文解字》有9353字。晉宋以後,文字日趨復雜。從唐代《文健文姬篇》的印章表現來看,晉寫12824字,魏楊成清寫《資通》13734字,寫16917字。《玉片》是唐代孫強的增補本,共225,665,438+0字。到了宋代,司馬光秀的《類篇》有多達365,438+0,365,438+09個字,到了清代,《康熙字典》有47,000多個字。1915歐陽伯存等人編寫的《漢語大詞典》有48000多個單詞。1959日本各種橋梁編寫的《大和辭典》有49964個單詞。張其昀編輯的《漢語詞典》有49888個單詞。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單詞被收入詞典。1990年徐中書主編的《漢語大詞典》有54678個字。1994年冷玉龍等著《漢字之海》。,收到的字數更是驚人,高達85000字。

如果學習和使用漢字真的需要掌握七八萬個漢字的音、形、義,那麽漢字將是世界上沒有人能夠也不會學習和使用的文字。幸運的是,中國字書收錄的漢字大部分是“死字”,即歷史上存在過的字,在今天的書面語言中被廢棄了。

有人統計過十三經(13《易經》、《尚書》、《左傳》、《公羊傳》、《論語》、《孟子》等經典。),總字數為589283個,其中不同單字的字數為6544個。因此,實際上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漢字只有六七千個。

漢字趨勢

自甲骨文以來,漢字發生了許多變化。根據歷史事實,這些變化大致可以分為兩類:改革和自然演變。漢字的改革是指人們有意識地、主動地管理漢字的過程,而漢字的自然演變是指漢字的自然變化過程。漢字改革壹般是不連續的、激烈的、短時間內完成的;漢字的自然演變是連續的、緩慢的、長期的。漢字的自然演變既有時間因素,也有地理因素,這使得漢字的形、音、義多樣化,導致異體字越來越多,讀音不同,字義變化,導致漢字不統壹、不規範。因此,經過壹段時間的自然演變後,人們必須改革漢字,使其規範和統壹。另外,漢字不可能壹產生就十全十美,它能適應各個時期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因此,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會積極改革漢字,以適應生產力不斷發展的需要。當改革措施普及後,漢字開始了新壹輪的自然演變。

漢字的變化就像道路的變化。路是人走出來的;路出來後,人們每隔壹段時間就要修壹次;修復後,道路逐漸發生變化,如變寬、變直、損壞或出現新的分支,這需要再次修復。此外,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前的道路不能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需要修建新的道路,例如鐵路和高速公路。修路相當於漢字的改革,路自然地逐漸變寬、變直、破損、分叉,相當於漢字的自然演變。這兩種變化具有不同的性質、趨勢、規律和作用,所以過去我們壹般將漢字的歷史演變放在壹起討論,並得出壹些結論,如“漢字的發展趨勢是由繁到簡”,這難免模棱兩可、似是而非!

從古文字到篆書

在本書中,古文字是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大篆,包括金文、甲骨文和大篆。

甲骨文

在古代,書寫或雕刻的文字被留在龜甲和獸骨上。目前發現最早的甲骨文是商代盤庚時期的甲骨文,其內容多為“甲骨文”,少數為“筆記”。甲骨文多為象形字或會意字,象形字只占20%左右。甲骨文是高度象形的,有許多字符和不確定的筆畫。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並不統壹。

古代青銅器銘文

在古代,銅被稱為金,因此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被稱為金文,也稱為鐘鼎文和銘文。青銅器銘文最早發現於商代二裏崗,但在商代二裏崗只發現了少量青銅器。殷墟出土的青銅器銘文較多;到了西周時期,青銅器上的銘文已經越來越普遍。商代金文大多是象形文字和由象形文字綜合而成的通假字。這些字像畫壹樣,生動,渾厚,自然,有些還起伏不定。

大篆

相傳為周代詩書所創,故又稱文淑、蜀傳、舒舒等。史成是周宣王的歷史學家。《大篆》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收藏的各種鐘鼎彜器,其中以周宣王的《石鼓文》最為著名。大篆是壹種由古文字向小篆過渡的漢字字體。

小篆

小篆是由大篆簡化而來的。與大篆相比,小篆的形體結構簡潔、規整、協調,筆畫均勻工整,偏旁部首也有壹定程度的變化和融合。與《大篆》相比,《小篆》的形象性大大減弱,每個字的結構相對固定。

相傳《小篆》是戰國時期秦國丞相李斯整理的。如果《小篆》真的是在短時間內整理出來的,秦國肯定有壹個積極推廣《小篆》和積極排斥包括《大篆》在內的古文字的改革過程。[1]

六國文字

秦國以外的國家使用的文字統稱為“六國文字”。六國文字屬於古文字範疇,圖文並茂,形狀不確定,難以辨認。

公元前221年,秦國統帥王賁攻打齊國都城臨淄,王賁戰死。至此,秦國統壹了六國。秦王嬴政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第壹位皇帝,自稱“始皇帝”。秦始皇為了加強和促進他所代表的地主階級對全國的統治,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進行了壹系列重大改革。文字改革就是其中之壹。

公元前2265438年,秦始皇下令在全國實行統壹的小篆,並“禁止各種與秦文不協調的文字”。為了推廣《小篆》,秦始皇命令李斯、趙高等人編纂《倉頡》、《李稷》和《博人傳》等書籍和文章作為標準文本範本。由於皇帝的高度重視和皇權的巨大影響,小篆很快在全國推廣,復雜的“六國文字”隨即退出歷史舞臺。

從小篆到李凱

小篆流行後不久,人們創造了壹種比小篆更簡單、更定型的新書體。這是隸書。隸書之初,是壹種潦草不規範的篆書。到秦始皇統壹文字時,隸書已經形成了固定而規範的字體。李殊將篆書的線條改為方形筆畫,順應了社會對書寫方便和規範的需求。

據傳說,壹個名叫程邈的囚犯在獄中整理了3000字的流行隸書,並將其傳給了秦始皇。秦始皇對此大為贊賞,破例提拔程邈為禦史,並允許他的文字在棗核百姓中使用。此後,隸書不僅在秦代民間廣泛流行,而且政府文件壹般都用隸書書寫,但重要的詔令仍用小篆書寫,因此隸書在秦代也被稱為“助理書”。

隸書的出現是漢字發展史上的壹個重要裏程碑。在隸書之前,漢字是用繪畫線條書寫的,而在隸書之後,漢字是由左右筆畫等筆畫組成的。隸書出現後,漢字的結構基本固定,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基本沒有大的變化。

隨著秦朝的覆滅,小篆迅速退出歷史舞臺,隸書成為社會上的主要書寫方法和書法典範。此後不久,出現了更規範的楷書字體。漢代以後,楷書占據了正統地位。

繁體字到簡體字

我們來詳細說說現階段漢字結構的改革過程。

自古以來,許多漢字的書寫方式多種多樣,有的筆畫多,有的筆畫少。很多筆畫叫繁體字,很少筆畫叫簡體字。

當隸書和楷書登上歷史舞臺時,小篆形式的各種繁簡字自然被淘汰,但對於壹些隸書和楷書形式的漢字,人們逐漸創造出新的書寫形式,有些筆畫較多,有些筆畫較少。壹般筆畫少的占大多數。這些筆畫少的書寫形式稱為簡體字,筆畫多的稱為繁體字。簡體字壹般不被官方承認,只在民間流行,所以也被稱為俗字。順便說壹句,上個世紀我們推行簡體字運動後,壹些簡體字或俗字取代了占據正統地位的繁體字,成為正統文字。這些簡化的漢字被稱為簡體字。可見,“簡體字”和“簡體字”是兩個相關但不同的概念。

1909盧飛奎在《教育》雜誌上發表了《普通教育應使用通用字》壹文,首次向國人說明了簡體字的優越性,並說明簡體字本身並不難看。這篇文章被認為是近代簡體字運動的開端。

1922年,國民黨政府教育部全國語言文字統壹計劃委員會成立漢字省委員會,正式組織領導簡體字研究工作。本案例通過錢的《保存現行漢字筆畫案例》,首先說明了保存漢字筆畫的重要性,並指出雖然使用拼音作為治本之策,保存漢字筆畫作為治標之策,但當時漢字的弊端日益明顯,壹時無法根治,所以保存了筆畫。本案例還講述了幾種保存筆畫的方法,這些方法具有壹定的群眾基礎和民間使用歷史。

從65438年到0935年,經過十多年的學術討論和準備,國民黨政府發布命令,在全國推廣第壹份簡化字表。然而,手表的實施很快就遭到了壹些保守派的反對。1936年,教育部在行政院的命令下,正式下達了“暫緩推行簡體字”的指示,這標誌著民國簡體字運動的夭折。

然而,簡化漢字運動仍在人民中進行,特別是在紅軍解放區,簡化漢字隨處可見。它們出現在人們的手寫手稿和各種印刷材料中,人們稱之為“解放詞”。隨著解放區的擴大,“解放”壹詞也傳遍了全國,為新中國漢字在群眾中的簡化運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後,漢字簡化很快被提上日程。10 6月6日,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正式成立,吳當選為會長。65438年至0952年,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馬敘倫任主任委員,下設拼音方案組、漢字編排組、教學實驗組、編輯出版組和秘書處。1954 10,該委員會將經多方研究討論和四次修改的《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上報中央委員會批準,並印發地方進行進壹步審查和初步試驗。10同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成立,隸屬於國務院直屬單位。1956年,國務院通過了《簡化字方案》和《關於出版的決議》(簡化字方案),開始正式實施簡化字方案。

根據國務院決議,漢字簡化方案分四批實施。2月1956第壹批260個簡化字實施,其中230個簡化字和30個方案外部首類比;6月1956第二批95個簡體字實施;1958年,實施第三批簡化字70個;1959年第四批簡化字為92個,追加簡化字部首54個。四批簡化字共565,438+07個,其中30個為漢字簡化方案以外的部首類推,28個未在漢字簡化方案中實施。1964年,文化改革委員會編寫了《簡化字總表》,共分三表。第壹個表包含352個不帶偏旁部首的簡化字,第二個表包含132個帶偏旁部首的簡化字和14個簡化偏旁部首。第三個表包含1754個簡化字,它是在第二個表的簡化字和簡化偏旁部首的基礎上,對《新華字典》基本收錄的8000個漢字進行了類推簡化。總表之外還有兩個重要附錄:壹個是視為簡化字的異體字清單,另壹個是國務院批準的生僻地名用字清單。《簡化字提要》的編纂表明,中國第壹次簡化字運動終於成功了。

第壹次漢字簡化運動的效果是突出的:①將2235個漢字從平均16.03個筆畫減少到10.3個筆畫,學習和書寫方便多了;②消除了壹些異體字;③結構更加合理。例如,“補償”壹詞很容易讀作“sh m 4 ng”,變成簡體中文“補償”也不會誤讀;④結構更加美觀,字形之間的差異更加突出。作者曾經向不認識漢字的德國人和泰國人展示過帶有繁體字和簡體字的中文報紙,這樣它們比那種形式的漢字更漂亮。結果,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認為簡體字很漂亮。

識字實驗中,簡體字識字效率比繁體字識字效率高20%左右。

簡化漢字第壹樂章也存在壹些問題:①有些字簡化不合理;②有些繁體字應該簡化而不簡化。與上述有益效果相比,這些問題都是次要的。

任何事物都有壹定的慣性,簡體字的運動也不例外。在第壹次漢字簡化成功後,壹些人在思考如何進壹步簡化漢字,於是他們開始了第二次漢字簡化運動。壹般過程如下:

從1966到1971,漢字簡化處於停滯狀態。1972年3月,中國科學院成立文字改革辦公室,文字改革工作開始恢復。當年7月,文字改革辦公室開始擬定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並廣泛征集群眾喜聞樂見的簡化字。1973年,國務院同意恢復“中國語言文字改革委員會”名稱,劃歸國務院科教集團管理。1975年,文化改革委員會擬定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以下簡稱第二次漢字簡化)。從65438到0977,文化改革委員會起草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的修訂版,其中包括853個簡體字。

1977 1977 2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加快文字改革步伐》,第二天開始試行《二簡表》中的248個簡體字。1978年3月,教育部通知全國統編教材壹律試行二建第壹字,開始實行二建。

但《二建》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①有些字簡化不規範;(2)不合理地吞並某些漢字,如將“調”和“雕”合為壹個字。此外,漢字整體形勢在深受“壹簡”沖擊後,剛剛恢復平靜,又受到“二簡”沖擊,出現了壹些混亂。因此,從1978開始,人們反對這兩枚竹簡的聲音越來越大。1978年8月,全國各地報刊停止試用二建壹表簡體字。

中國漢字

從1980年開始,相關機構開始對這兩枚竹簡進行修訂,壹直持續到1985年。然而,當它似乎被修改和完善時,它被政府廢除了:1985 12,文化改革委員會更名為國家語言文字委員會;6月24日,1986國務院批準了國家語委《關於廢止二簡字和糾正社會用字混亂問題的請示》,並在通知中明確指出:“1977年2月20日公布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征求意見稿)》自本通知發布之日起停止使用。”這個通知宣告了第二次簡體字運動的失敗。

為什麽第二次漢字簡化運動失敗了?筆者認為,根本原因在於第二次漢字簡化運動帶來的好處非常有限。第壹次簡體字運動如此大幅度地改變了漢字的結構,其效果是在識字實驗中,簡體字識字效率僅比繁體字識字效率提高了20%左右。第二次簡化字運動的規模遠不如第壹次簡化字運動,群眾基礎趕不上第壹次簡化字運動,合理性也不如第壹次簡化字運動,所以它的好處不會很多。

雖然第二次漢字簡化運動失敗了,但它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和許多值得吸取的教訓。其中壹個關鍵點就是“不熟悉。”因此,國務院6月6日發布的《國務院關於批轉國家語委關於當前語言文字工作請示的通知》(1992+065438)進壹步明確指出,今後要對漢字簡化持謹慎態度,既要保持漢字穩定,又要便於社會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