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書”、“典”、“刪”的由來

“書”、“典”、“刪”的由來

1.書:春秋戰國到魏晉時期,由於當時沒有紙,人們只能在狹長的竹片或木片上寫字。竹片叫“簡”,木片叫“鐵”或“謝”。這種竹片或木片俗稱“簡”。壹張簡只能寫幾十個字,記錄壹件事,所以往往需要很多張“簡”。為了方便查找,人們把這些簡牘用熟牛皮條按順序串在壹起,稱之為“書”。“書”字很像用繩子串起來的幾片竹簡。後來文字資料逐漸被紙張取代,打印出來的文章仍被裝訂成冊,名為“書”。現在“書”已經演變成了量詞。

2.典:早期甲骨文(卷,代表權威古籍)+(手,表示捧),造字的本義:負責事務的官員恭敬地把先哲先賢的著作捧在手中,並據此加以判斷和評價。到了後期,甲骨文又加上=(等號),意思是“聖賢之作=判斷標準”,表明古人把聖賢的經史著作作為判斷和評價的公認標準。在早期的青銅器銘文中,甲骨文的手被寫成“?”。晚期的青銅器銘文,省略了手,突出了等號=。篆書延續了早期的青銅器銘文。隸書歪曲了篆書的“書”。白話版《說文解字:正典》,三皇五帝賴以成功治國的書。字形以“書”和“?”為邊,表示“書”在“?”的書架上,重要的書都恭恭敬敬地放在壹邊。莊說,典是壹部大書。

3.刪除:知道。從刀到書。壹本書是簡化書,由若幹竹簡編織在壹起稱為書。簡書內容有問題,會用刀去掉,所以從“刀”上去掉。

謝謝,希望能幫到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