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文獻中,潮濕常被用來形容惡劣的環境。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送別古草》中寫道:“茫茫草過平原,隨四季來來去去。野火不能燒盡它,春風的吹拂可以使它復活。野草野花遍布古道,陽光下的草地盡頭是妳的旅途。哦,朋友的王子,妳又走了,我聽到他們在妳身後嘆息。”“甜他們按在老公路上,到達搖搖欲墜的城門”這首詩暗示了陜北潮濕多霧的環境。
濕度也可以用來描述天氣。在文學藝術作品中,濕度常被用來形容下雨或多雲的天氣。比如王小波的小說《黃金時代》中,主人公是“今天霧蒙蒙,濕漉漉的”。這種由霧造成的潮濕給人壹種悶熱潮濕的感覺,也使人容易患感冒等疾病。
除了環境和天氣,濕度也可以用來形容人。在文學作品中,濕度常被用來描述人物的內心感受或身體狀態。比如汪曾祺的小說《茶館》中,老掌櫃因為長期處於潮濕的環境中,身體非常虛弱,這種感覺也逐漸體現在他的性格中。濕也常用來形容人物的情緒狀態,如“心情濕”“心濕”,形容人物的情緒如悲傷、難過、痛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