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下是王地,領地是王臣?”——《詩經·瀟雅·北山·北山》
這句名言貫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說明皇權至高無上,無可替代。日光之下沒有壹片土地不屬於皇帝,日光之下沒有壹個人不臣服於皇帝。
但問題是,天下那麽多人,皇帝壹個人怎麽管得了?如果有人枉法,豈不是“天高皇帝遠”難以管理?再好的小事,也會逐漸演變成大事,從而影響皇帝的統治,這是極其危險的。
所以,為了更好地鞏固皇權地位,皇帝不得不交出壹部分權利,但這種權力絕不能交給唯利是圖、損害忠誠的人,必須交給可以托付的人。
那麽如何讓別人相信這些人的權力就成了問題,於是皇帝就把代表皇權的四件武器作為執法者權力的證據,像皇帝壹樣行使權利。那麽這四種武器是什麽呢?就壹個壹個介紹吧。
第壹件事:打國王的鞭子
首先,第壹件武器就是眾所周知的王者鞭。最著名的王鞭持有者是唐朝的尉遲敬德,我們的人民尊他為門神。我們經常看到門神貼在上面,尉遲敬德手裏的武器是鞭子。
鞭子其實是中國古代的壹種短兵器,出現更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流行。鞭子有兩種:軟鞭子和硬鞭子。硬鞭多由銅或鐵制成,軟鞭多由皮革制成,壹般用於驅趕動物。我們今天要講的是硬鞭子。
相傳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同時為了保護自己的國家,賞給尉遲恭壹對皮鞭用來打國王。他的本意是把國家托付給這個大臣,讓尉遲恭有權幫他整頓超綱。所以這雙鞭子也就有了“打王,打奸臣”甚至先動手的權利。
在古代,皇帝並不是每壹個決定都是對的。為了不讓子孫陷入驕奢淫逸的昏庸境地,李世民特意委托尉遲恭幫助他監督管理,做下壹代皇帝的守護天使。這也是百年後老臣發明的穩定江山局面的措施。
《唐書·列傳》中有這樣的記載,說尉遲敬德手中的打王鞭上刻著“昏君無道,臣不忠,神人不可避,神高祖封之”的字樣。這也充分體現了皇帝對尉遲恭的認可,授予他權力,幫助皇帝穩定朝綱。
第二件:方上劍
說到打王鞭,就不得不提它和打王鞭的地位是壹樣的。方上劍流行於漢代和明清時期。方上劍的名字源於古代負責制造禦用器皿的方上。這個地方專門制造皇家用具。因為只有皇室才能使用,所以這種劍從產生之日起就被賦予了皇權的特權。所以不管誰握著,都像是皇帝親自來了,掌握了生殺大權。
要說這把劍,也是非常華麗的,劍身兩側雕有壹對龍鳳,飾有北鬥七星,極盡奢華。但是有人會說,光好看有什麽用?不壹定好用!這是壹個很大的錯誤,因為方上劍在漢代被稱為“方上馬刀”。壹劍能斬馬,是名副其實的劍。只是到了明朝,才改名為商房建。
第三件:《藍天三鍘草機》
那麽除了方上之劍,還有什麽武器可以代表皇權呢?那就是傳說中的宋代“青天三鍘草機”,即龍矛、虎矛、狗矛,是皇帝賜予的三把鍘草機。
在《三俠五義》中,天上的鍘草機是秦在開封府送給包拯的刑具。這裏有鍘草機就像這裏的皇帝,有先斬後奏的特權。
相傳包拯辦案時,皇帝為了方便,給了包拯三張空白詔書,讓包拯在破案過程中隨意處置阻礙他的人。後來公孫策把這三張空白詔書設計成三把鍘草機,被宋仁宗任命為威懾朝野的功臣。
在三把鍘草機中,領頭的矛是最高級別的,可以用來砍親割國,真正做到“天子犯法,庶人有罪”。我們在安看到過陳世美這個典故,就是龍頭矛。
其次,虎頭鏟可以用來鏟貪官,治理不法官員。狗頭不用走程序就能幹掉惡霸流氓。
但是,現在很多人認為這只是民間傳說,並不屬實。而且根據真實的史料記載,中國古代法律中確實沒有使用鍘草機作為刑具的案例,鍘草機也只是遊牧民族用來割草的工具,所以歷史上真的很難說有沒有這種三鍘草機的皇家禮物。
第四:張西,九龍督軍。
最後壹個可以用來“打昏君,斬奸臣”的武器就是領頭的拐杖。在古代,只有武將或功勛卓著的文官才有機會被賜予這種武器。最著名的武器是宋代田波郡佘太君所持的領頭拐杖,因楊家將功績卓著,被皇帝授予至高無上的權力。
佘太君手杖的全名叫張西,九龍監軍。上面刻著“雖無駕,吾將親來”等八個小字,這是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和趙匡胤的皇家禮物。所以誰拿著它,誰的力量值就和趙匡胤壹樣,所以連後來的宋太宗、趙光義都會降階迎接,佘太君也不用向皇帝行禮就帶著它上殿了。在平時,只要手裏有這個寶棍,路上遇到再大的官,都得靠邊站。可以說是非常可怕了。當然,因為她忠於自己的國家,所以她不會拿著這根拐杖做什麽不忠誠不尊重的事情。
這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四種武器,可以用來“擊王斬奸臣”。其實四大武器是什麽並不重要。如果妳沒有實力,哪怕是帝國的武器,當權的皇帝還是可以收回來的。皇帝怕的不是武器,而是握著武器的人的真正實力。所以對於我們來說,無論何時何地,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實力。只有當我們自己的力量強大到讓對方覺得離不開妳的時候,妳才是決定性的那壹方,妳才會處處被別人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