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簡是紙張普及之前用來記錄的載體。現在發現的竹簡年代主要是戰國、秦漢、三國,最晚是西晉。竹簡可以用細繩或牛皮繩編織成壹本書。
商代就有簡牘。在《左傳》和《國語》中,春秋時期人們的言論經常提到“簡單的策略”。然而,現代考古發現的竹簡只能在戰國時期找到,而且大多數是楚國竹簡,如郭店竹簡、慈利竹簡、尚波竹簡、清華竹簡等。
從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簡牘被廣泛使用。公元4世紀左右,因為紙張的廣泛使用,竹簡被紙質手稿所取代。
擴展數據:
加工過程簡單來說就是將竹筒煮熟,據說需要用火烘烤,使其“出汗”並脫水,這被稱為“固定綠色”,以防止將來變形,不易被昆蟲吃掉,並且易於書寫。因此,簡牘又被稱為“史記”,引申為書籍和史書。
固定後,可以將線打孔,然後穿過竹簡形成壹本書,也可以不打孔直接捆紮竹簡。固定後刮竹簡,使竹簡表面光滑,有利於書寫。
經過加工後,竹片有兩面:黃色和綠色。壹般都是寫在黃色面(正面),背面是綠色面。有些竹簡是雙面書寫的,如秦簡第二種《日本書》。
百度百科-竹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