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文言實詞的推理

文言實詞的推理

1.文言文實詞如何推斷詞義1,正規訓練推斷法:即通過對字體結構的分析來解釋詞的本義。

壹、造了袁的《福柯記》。

b、少彎就能獲得朝聖(1998高考)

A句中“造”的語義符號是“比”。聯系下面的“袁宅中的霍克吉”可以推斷,與該地相關聯的含義應該是“道、曲”。B句中的“進”字是形聲字,義為“見”,結合下文推斷為“訪”的意思。

2、聲學訓練推斷法:(壹般錯誤推斷法)找出壹般錯誤關系,用本義解釋借用義。

A,壹個軍人出軌了,而人民卻天天安於現狀。

b、妳要回家擺酒殺雞當飯吃。

壹句“敦”和“鈍”發音相近,“鈍”是“不鋒利”的意思,那麽“士兵的欺騙”就是“士兵的欺騙是遲鈍的”,意思是“長期放棄戰備,鎧甲破損,兵器不鋒利。”在B句中,“麽”和“邀”是同音異義詞,推斷“麽”是“邀”的意思。

3、詞性推斷法:根據詞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斷其詞性,再根據詞性推斷其內容詞義。

壹、據堪輿之固,其掌握永州之地。

b,壹個好的士兵會盡力守衛重點。

c、改名字,然後描。

戴著壹頂飾有朱穎寶藏的帽子,腰間戴著壹枚白玉戒指。

A句是對偶句,“證”與“支”相對,“實”與“地”相對,“地”是壹個地方的意思,所以“實”也是名詞,所以推斷“實”是“危險的地方”的意思。在b中,借助於“好”推斷出“強”應該是形容詞,然後在C句中借助於“變”解釋為“硬而有力”,推斷出“悖論”應該是動詞,解釋為“隱蔽”。D句中“腰”借助“穿”解釋為“穿在腰上”。

4.語法結構推斷法:根據漢語語法知識,主語和賓語多由名詞和代詞充當,謂語多由動詞和形容詞充當,定語多由名詞和代詞充當,狀語多由副詞充當。從結構推斷詞性,進而推斷意思。

楚王很貪婪,相信了張儀

信仰無處不在

在A句中,“張鑫壹”是動賓結構,因此推斷“信”是“相信”。在B句中,“信”是句子的主語,推斷“信”是名詞,稱為“信”。

5、聯想推斷法:通過文中相關句子的用法,相互比較,確定實詞的意思。

壹、晉人拖出去,打了敗仗(1998高考)

b、讓老弱婦孺進城(2001高考)

在A句中,我們想到《口技》中的“拖家鬧”和《送馬晟東陽序》中的“當我余”和成語“棄甲拖兵”中的“拖”都是“拖”的意思,進而推斷出這句話中的“拖”。在B中,我們把它與莽中的“騎墻以望歸關”和佘江中的“騎在鄂竹上回望”聯系在壹起。兩句話裏的“騎”字都是“爬”的意思,那麽我們推斷這句話裏的“騎”字就是“爬”的意思。

2.推斷文言文實詞詞義的技巧有哪些?《全日制普通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實驗修訂版)》有壹個附錄,有150個實詞。為了方便學生系統學習,對這150實詞的多義性進行了系統整理,每個詞的詞義基本都是以《辭海》的釋義為依據的。

對於個別不常用的講解,為了減輕學生負擔,不予收入。1,艾2,安3,博4,貝5,貝6,本7,畢8,冰9,冰10,查11,常12,超13,池18。除19,傳20,詞21,從22,大23,差不多24,顏25,當26,道27,德28,度29,短30,余31,法32,方33,費34等。過44,他45,恨46,後來47,胡48,患49,或50,病51,還有52,即53,既54,假55,間歇56,見57,解58,進59,做60,剛61,提665。71,莫72,奈73,內74,句75,期76,奇77,動78,請79,窮80,求81,去82,勸83,但84,如85,若86,善87,略88,少88。其中97,屬98,號99,穗100,率101,說102,私103,素104,湯105,鼻涕108。退110,死11,王112,王113,邪114,微655438。謝118,119,辛120,興121,杭122,興123,秀124。易129,易130,易131,易132,陰133,陰134,右135,過136。設141,支142,支143,支144,朱145,賊146,族147,卒148。

格蕾絲。(愛情的古代遺風也是左傳)(2)動詞①利人。

(吳光蘇愛。陳涉家族)(這四位君主睿智而忠誠,慷慨而慈愛。

《論秦》)2愛與關懷。(父母愛子深遠。

摸龍告昭皇後)(愛子,擇師而教之。《師說》)3閑,舍不得。

齊雖小,不愛牛。《史》)(我不喜歡財寶被重視和珍貴的地方。

《論秦》)4可惜。愛二毛(可憐白發老人)

(《左傳》)國事至此,我不能不愛我的身體。(《南巡指南》序) (五)傳“”,藏,藏。

愛而不見,撓頭。(《靖女》)(3)形容詞。

卑鄙。所有的人都熱愛國王。

(《齊歡史》)2。壹個(1)形容詞。1舒服,舒服。

君子不思飽,不思安。(《論語?當官兩年,心安理得。

(《琵琶行》)2穩。風雨平靜如山。

(《茅屋被秋風吹破》)③安全。謝莊遂安。

(馮婉貞)(4)安定。不患寡而不平等,不患貧而焦慮。

(《嵇將伐》)②動詞。1健康。

衣食無憂,敢專必分人。(《曹劌辯論》)②安置,安置。

王平在離山十英裏的地方紮營。(失落的街亭)(3)使...穩定。

順其自然。(《紀氏將伐》)③代詞。

在哪裏,如何。裴紅安來了。

(《鴻門宴》)燕子知道天鵝的野心!(陳涉貴族家庭)3。被(1)名詞。被子。

在白天和黑夜裏,我倒在了地上。(楊修之死)②動詞。

①覆蓋。大雪越過群山,襲擊了南越的幾個州。

(《答魏忠禮《師道》壹書》)過了壹段時間,回到家,聽到老婆的話,如被雪打。(《促織》)2苦,遇。

秦王又打山洞,被打了八個。(《荊軻刺秦王》)世間有饑,天之行也。

(《論積累與儲存》)3應用,應用與。去混沌,被混沌對待。

(《荀子?要細致)(3)介詞。意思是被動。

信而見疑,忠而謗。(《屈原列傳》)(4)皮,通“皮”,動詞。

①穿在或穿在身上。這位將軍強壯而犀利。

(《陳涉世家》)2披散著,披著。至於河邊的屈原,則被放出來在澤河岸上唱歌。

(《屈原傳》)。

3.如何推斷文言文實詞的詞義,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掌握壹些推斷文言文實詞詞義的方法,對學習文言文和考試大有裨益。1.根據漢字的構詞特點,從形上推知義,聯系上下文,就可以從漢字的形體上推知文言實詞的意義。比如作家在《東陽送馬晟》的序中說:“天冷,硯硬,手指不能屈伸,懶。”理解這句話的關鍵是掌握“懶”字。根據構詞法可以知道“懶”是形聲字,發自內心。其形在“心”旁,本義為心。“心”字的含義,大多與人的思維、情感等心理活動和人的道德品質有關。知道這壹點。結合“手指不能屈伸”和“伏”這兩個詞可以推斷,這裏的“懶”的意思是由“怠慢、細長”的本義引申而來的“懈怠”的意思。第二,聯系上下文,做語法分析,即考察實詞在句子中充當什麽,確定其詞性,推斷其意義。句子結構固定,組合有規律。這個詞在句子中的語法位置為我們推斷意思提供了依據。如主語和賓語常由名詞和代詞充當,謂語多由動詞和形容詞充當,狀語多由副詞充當。第三,連接上下句,進行結構推斷(根據對應詞在全句中的意思推斷意思)。文言文中有很多語言現象,如排比、對偶、並列等。兩三句對仗中,對稱詞壹般詞性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通過分析已知詞的詞義和詞性,可以推斷出未知詞的詞性和詞義。四、聯想教材文言文閱讀中考查的內容詞,對於其意義和用法,壹般都能在教材中找到立足點。如果妳平時對課文比較熟悉,能記住大量含有“常見實詞”的例句,那麽在閱讀和考試時,妳就有很大的機會根據文中相似的例句找到正確答案。

所以要善於從課堂上所學的內容中舉壹反三,相互比較,分清異同,從而解決試題中實詞的意義問題。

4.如何推斷文言文實詞的意義文言文閱讀的難點在於對文言文實詞的理解。

文言文用單音詞表達,現代漢語用雙音詞表達。復音詞是在文言單音詞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我們在學習文言文的時候,可以結合詞語來確定文言文實詞的意思。

在形成雙音節詞後,文言實詞的意義是根據文本的意義來確定的。如浙江卷2011,句中的“貞觀之始,第壹”和“第壹”可以由“第壹”、“府”、“家”、“平”、“第壹”等詞組成。

“第壹”是序數的意思,這顯然是錯誤的。“房子”和“家庭”都是房子和住所的意思,這裏不用。

“等”是壹個等級,不能用在這裏。“吉”是什麽意思?有壹種說法叫“狀元和”,意思是在考試中成為狀元。

所以“第壹”就是“考過”和“及格”。多做構詞法練習,不僅可以積累大量的單詞,還可以準確理解文言文的內容詞,促進文言文的學習。

漢語中有很多同義詞或近義詞。壹個字裏的兩個字可以互相解釋,訓詁學稱之為“互訓”。

比如《追》、《說文解字》:“追,追。”“壹壹,追也。”

類似的還有很多,只舉幾個例子:“簡,寶爺。”“保,甄也。”

“玩吧,去拿。”“得到它,播放它。”

“呼,呼也。”“呼,呼也。”

“嘿嘿。”“嘿嘿。”

“馮,成也。”“程,馮也。”

“帥,將也。”“對,帥。”

“殺,殺。”“殺,殺。”

“多,換壹個。”“改變,甚至更多。”

“嘿,戒律。”“戒律,是的。”

“系統,剪裁。”“裁,服也。”

“假的,騙人的。”“騙,假的。”

浙江卷2011“文以疑問,成就曰‘子無罪’。”這裏的“疑”就是“疑”,“疑”和“疑”是相互訓練的。

試卷中把“懷疑”理解為“懷疑”是正確的。成語是直接從古代漢語中保留下來的表達方式。

文言文實詞的意思也可以通過成語來確定。比如。

“不靈活”這個詞意味著“站不住腳”。浙江卷2010 (HUAO)“和大人討論的時候,有壹種委屈。”

“彎曲”是站不住腳的。年輕的喬叟與成年人的爭論壹點也不無理取鬧,這凸顯了他的聰明才智。

如果解釋為“羞辱”,那就錯了。再比如“借鑒”就是“學習”。

2011浙江卷“隋獄不遠,須留心。”書中的“主管”壹詞是“教訓”的意思。

章文熙用隋朝滅亡的教訓說服皇帝安撫民眾,贏得了唐高宗的贊揚。句子結構規則往往是固定的,所以分析句子結構也是確定文言文實詞詞義的好方法。

比如浙江卷2011的“第壹明靜”是動賓結構,“第壹”只能理解為動詞“考”,否則就是錯的。“執法必嚴,寬以待人”這句話是因果關系。

當時因為(張文顯)秉公執法,赦道,“方戴逸”。張文軒在“模仿”戴舟嗎?顯然不是。

否則因果關系就顛倒了,會被理解為“張文顯仿戴州,所以執法公正寬大”這不是原句的意思。

原句是表達人們對張文軒的評價和贊美,把他比作戴周。“方”的意思是“類比”、“類比”。

文言句子也有對偶句和並列句。如《浙江卷》2011中的“夷富而健,勞而怨而叛”,“夷”指百姓生活的安逸;“勞動”是指人民的艱苦生活。

並列句結構相同,位置相同,意義相同,這對於我們確定文言文中實詞的意義很有幫助。比如浙江卷2010,“善是雅字,俗是駢文”。

“好”和“工作”是壹個意思。“大家都好奇他的才華,又怕他的筆。”

同樣是駢文,再比如2007年的浙江卷,“我受了很多苦,怕它敏感,為它工作服務。”據此,“怕”不是擔心或害怕,而是欽佩和順從。

“恐懼”這個詞就是這個意思。“受了很多苦”和“怕其敏感”都是動賓關系。“苦”不是痛苦、艱辛或辛勞,而是辛苦,而且被視為辛苦。

王定國寫了許多詩送給蘇軾。蘇軾認為他勤勞,佩服他的聰明,佩服他寫得壹手好詩。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些詞的含義和感情會發生變化,導致古今詞義不同。

比如“稀裏糊塗”,在古代,“稀裏糊塗”是“轟轟烈烈”,“稀裏糊塗”是“壹本正經”,形容人轟轟烈烈,莊嚴肅穆,是壹種褒義。現在用來形容愚昧無知的人,是貶義的。

“可愛”在古代的意思是“偏執,不聽話,是貶義。現在用來形容聽話、順從的人,作為壹種恭維。

“恨”在古代是後悔、不滿的意思,現在是憎恨、怨恨的意思。古代的“怨”是“仇恨、怨恨”的意思,現在變成了抱怨、埋怨。

古今不同義的情況比較復雜。我們不能想當然地認為現在的意思可以代替古代的意思。

否則,妳無法理解。如浙江卷2011,“不十天,四百疑獄判,改悔者無怨。”

句子中的“監獄”是監獄嗎?“怨念”算不算投訴?我們不妨用換元法來看看是否有意義。其實“獄”在古代是壹個“案”。

現代漢語還保留著“判案”的說法,意為“審判”,現代常用詞也有“判決”壹詞。“怨”不是抱怨,而是仇恨和怨恨。

這更能說明章文熙執法公正,深得民心。被定罪的人也是深信不疑,願意認罪的。

文言文中的實詞自然不可避免。其實偽字是古人的筆誤。

只是後人沿襲前人的錯誤,通假字代代相傳。有兩種情況,壹種是用同音字替換原字,壹種是用相近字替換原字。

廣義的通用字還包括古今字和異體字。如何區分通假字?壹個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據上下文的意思來判斷。

比如浙江高考語文卷2010中的“與妳討論天人之際,何樂而不為?”總之,挽留喬叟是魏祖思的話。“反”的意思是“還”,也就是“還”的意思。

喬叟

5.中考文言文:如何準確推斷文言文中內容詞的意思,需要大量的文言文和歷史知識。只有通過深度積累,才能有這種意識。

比如:水、河、河等。,早期文言文專指江河,長江下遊和黃河。但這個概念不是壹成不變的。後來的文言文可以指現代意義上的水、河、河。

當妳積累了豐富紮實的基礎,就可以根據作者的時間來判斷了。我們所研究的實詞的古今詞義,大多是與古代和近古代相比較,缺少“中古”這個階段。這也是文言文教學的難點。

考試的時候要以教材為準,否則可能會扣分。

6.文言文中的實詞是什麽?它是漢語的壹種詞類。詞包含有實際意義的詞,實詞可以單獨充當句子成分。文言實詞是文言文的主體,常見實詞數量多,變化多。

文言文中的實詞多為多義詞,意義不定。不可能壹個字壹個字的背下來,但是我們可以結合上下文來判斷內容詞的意思,這是比較穩定的,可以幫助我們確定意思。

比如“世界大同小異,不要用它來制造災難”,題目給出的意思就是制造災難——消災。我們可以根據以上內容判斷是錯誤的。原文是針對郭勇的反抗,有人勸他不要惹事。雖然“家”的意義可以從“做生意”引申到“消滅”、“去除”,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可以推斷出它的其他意義是“吸引”、“挑撥”。

擴展數據:

文言實詞的特點:

1.文言文中有很多對仗、對偶、並列的語言現象。對偶中,對稱詞壹般詞性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通過分析已知詞的詞義和詞性,可以推斷出未知詞的詞性和詞義。

2.句子結構固定,組合有規律。這個詞在句子中的語法位置為我們推斷意思提供了依據。如主語和賓語常由名詞和代詞充當,謂語多由動詞和形容詞充當,狀語多由副詞充當。

3.在文言文中,有些復合詞是由兩個同義或反義的單音節語素合成的,分為兩種情況:壹種是偏義復合詞,壹種是同義復合詞。復合詞的意義偏向壹個語素,另壹個語素只起陪襯作用;同義復合詞就是同義重用。

百度百科-內容詞

7.文言文中常見的實詞及其解釋:理解文本中常用實詞的意義,實質是結合語境判斷常用實詞的意義。

“常用實詞”,它的範圍不是很廣,重點是:(1)大綱規定120實詞;(2)文言文中頻繁出現在語文教材和語文讀本中,能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中找到的內容詞,特別是語文教材課後練習中強調的內容詞。“文中”指的是語境,語境是正確理解意思的前提。從近幾年的考題來看,雖然有些實詞沒有出現在課本上,但都可以通過整體的語境推斷來理解。

考查重點:考查內容包括壹詞多義、古今異義、偏義復合詞、通假字,其中重點是壹詞多義和雙音節復合詞。從詞性來看,主要集中在名詞、動詞、形容詞和代詞。

在分析名詞時,首先要防止看詞造義,其次要註意確定被命名事物的範圍;形容詞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形容詞與所修飾的對象或動作之間的關系。文言文閱讀試題中,直接考查名詞、形容詞的意義或用法的數量很少,但經常出現名詞、形容詞作動詞的考查。

對“多義動詞”意義的分析和推斷,壹直是文言文常見實詞考查的重中之重。文言文閱讀中常見的實詞考查有“顯性”和“隱性”之分。

“明顯”是指直接給被考查的單詞加分的那種;“隱”是指在壹個句子的翻譯辨析中,只要理解了原句中壹些實體性詞語的明確含義,就可以翻譯或辨別譯句的對錯。復習文言文實詞的主要類別和主要特點時,要重點掌握通用字、古今異義、壹詞多義、偏義復合詞、詞類活用等等。

(詳見:(1)中國高考指南p 119;(2)《高考語文基礎教程》(P123頁);(3)“高手過招”和“籌備信息博覽會”部分。要求學生在復習課本的基礎上進壹步總結和整理。)

1,通假字;2.古今不同的含義;3.同態;4.壹詞多義;5.偏復合詞;6.詞類的靈活運用。學法建議1,註意積累a,充分重視課本,夯實基礎;b、註重文言文閱讀練習中的積累;c、從近十年的高考題中積累,最好能獨立完成;d、加強文言文的文本閱讀,對常考、易錯的內容詞進行整理總結。

2、突出重點,明確目的A、掌握常用實詞的常用意義;b、純歷史文化意義或專有名詞的真實含義可以忽略;c、不要深究涉及更深專業知識的詞語含義;d、真實意思和靈活運用的區別;e、註意實詞“在文中(語境)”的意思。方法指導1。語境分析(根據語境意義推斷詞義)文言文中的實詞大多是多義的,意義是不確定的。不可能壹個字壹個字的背下來,但是我們可以結合上下文來判斷實詞的意思,這是相對穩定的,可以幫助我們確定意思。

比如:(1996全國高考題)“世界大同小異,不要以此為咒”,題目給出的意思是:咒——消除咒。我們可以根據以上內容判斷是錯誤的。

原文是針對郭勇的反抗,有人勸他不要惹事。雖然“家”的意義可以從“做生意”引申到“消滅”、“去除”,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我們可以推斷出它的其他意義是“吸引”、“挑撥”。

二、結構分析法(根據對應詞在整個句子中的意義來推斷意思)文言文中有很多語言現象,如排比、對仗、並列等。在兩兩三倍的對仗句中,位置對稱的詞壹般都是同壹個詞類,意思相近或相反,這樣通過對已知詞的詞義和詞性的分析,就可以推斷出未知詞的詞性和詞義。比如“國亡家滅齊頭並進,聖人卻永不見國。”

(《屈原傳》)。上下句用“兒”連接,表示並列關系。根據“亡國滅族”這句話可以推斷,“聖人治國”也應該是並列關系,翻譯過來就是“聖王治國平天下”。

如果翻譯成“明君治國”,就是主謂關系,顯然和上壹句的結構不對應。又比如:“所以,我極累極倦,從未停止過對天的呼喚;這太痛苦了,我都不用給父母打電話了。”

(《屈原傳》)。“勞累過度”是“疾病纏身”的反義詞。

“遭受疾病和痛苦”並排列出幾種情況,翻譯成“疾病、痛苦、悲慘和悲傷”,那麽“極度疲勞”的“極端”就不能翻譯成“極端”。語法分析(根據詞在句子中的語法功能推斷詞義)句子的結構是固定的,組合是有規律的,詞在句子中的語法位置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依據。

如主語和賓語常由名詞和代詞充當,謂語多由動詞和形容詞充當,狀語多由副詞充當。比如:(2000年全國高考題)“把驢放了,拿柴做飯”,題目給出的意思是:柴——柴。

“柴火”這個詞前面是動詞“拿”,後面是動詞“煮”。不難推斷,它是名詞,應該是“柴火”的意思,“柴火”是動詞,顯然不妥。四、聯想推斷法(根據所學知識推斷詞義)高考文言文閱讀中所考查的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壹般都能在課本中找到立足點。

所以要善於從課堂上所學的內容中舉壹反三,相互比較,分清異同,從而解決試題中實詞的意義問題。比如:(2001全國高考題)“不出城者兩耳”,題中給出的意思是:拉——被俘虜。

根據《廉頗藺相如傳》中的“秦攻趙十城”說,結合上下文,可以推斷答案是正確的。“齊人追殺,北驅”,題目給的意思是:北——指落荒而逃的人。

根據《論秦》中的“追死駕北,葬屍百萬,流血飄流”,可以推斷“死”是“亡命”,“北”是“戰敗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