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紋身”最早見於清朝乾隆年間。杭千才評《仲晶說約》,全書第22回,題目是《化名誓入王佐,刺死仲晶婆婆授意兒子》。內容是嶽飛不是楊幺的使者王佐之所聘,其母怕日後有不法之徒前來勾引嶽飛。如果她壹時受騙,壹時不忠,她的名聲就毀了。於是他向神靈和祖先祈禱,並在嶽飛的背上紋上了“精忠報國”的字樣。這本書敘述的是婆婆紋身的時候,先用毛筆寫在嶽飛的背上,然後用繡花針繡上,再用醋墨塗上,使其永不褪色。詳細描述壹下。但也有學者認為,紋身是壹項有著嚴格操作程序和技巧的絕技,絕不是壹般人能做到的。婆婆是家庭主婦,不可能有這個本事。很明顯,作者是根據壹些元明傳記中對嶽飛背上文身的敘述,經過想象和藝術加工而創造出來的。所以,嶽飛背上有紋身嗎?紋身是什麽?誰的手捅的?至今仍是壹個謎。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婆婆紋身”被賦予了無數形而上的文化內涵,這也是其長久興盛的重要原因。
後人評書把“精忠報國”稱為“精忠報國”。並編了壹首歌在民間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