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趙孟頫簡介

趙孟頫簡介

趙孟頫簡介

趙孟頫(1254-1322),字昂,王之子。第四祖,名伯貴,南宋孝宗之兄,賜居湖州。從此,他們的後代就成了湖州人。武松,曾壹度隱退,後於元世祖知祖二十四年,任練兵大夫、兵部大夫、翰林學士、榮祿大夫。死後追魏國公。

在藝術上,趙孟頫以復古為書和畫的創新。在宋人強調個人主義和抒情性之後,他又試圖恢復晉唐的筆法,既復古,又創新。他是壹個復古的人物。他學得很多,不分道理、線條畫草,從古代書法中汲取壹切,吸收融合其優點。他既追求魏晉以來的條條框框,又繼承宋人金石學,復興印、官、曹彰。特別是曹彰的筆法,宋代以後絕無失傳,只是在他的倡導下才得以復興。據明初宋濂記述,趙孟頫早年臨摹書法,中年跟隨鐘繇、王羲之、冼父子,晚年學習李詠筆法。從這壹歷程來看,他還是局限於早年的時代,沒有脫離宋人的範圍。直到中年以後,他才追溯到鐘、王,獲得了金人的證詞。晚年逐漸融入復古風,力求新面貌,取李詠筆法之長,不再拘泥於鐘、王的古法,而力求變化。但由於他精於筆法,後人對他的批評主要集中在“熟”——批評他的文字“姿態迷人”、“有時筆法粗俗”。但他在書法史上從古到復古的關鍵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情侶書法家

趙孟頫的妻子關道生也是壹位著名的書法家,在古代女書法家中僅次於王羲之的老師魏夫人。關道生,本名鐘繇,本名姚吉,江蘇青浦(今上海)人。生於南宋丁敬三年(1262)。年輕人學書畫,信佛。曾撰寫了數十卷《金剛經》並贈送給明山寺。與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結婚,名為吳夫人,人稱。關道生的行書與趙孟頫頗為相似,其《玄寂圖詩》筆法精妙。擅長詩詞。尤擅畫墨竹梅花。晴天竹是第壹種。袁延友六年(1319)卒。幸存的《水竹圖》等卷本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臺灣故宮博物院藏竹石圖1框。

介紹

趙孟頫[政fǔ](1254-1322),生於吳興(今浙江湖州),祖籍宋雪。

他是的孫子,也是秦王趙的直系後裔。

他的父親趙(又名趙)是宋朝財政部侍郎,出使浙西。宋朝滅亡後,他回到家鄉隱居。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欽差大臣程聚福“發函搜遺,逃往江南”,元世祖很欣賞他的才華和相貌。兩年後,他被任命為四品類的直學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任濟南路總經理。元貞元年(1295),濟南道主政時,由於世祖去世,成宗需要編《世祖實錄》,趙孟頫卻被召回北京。然而,元朝朝廷內部矛盾重重。因此,有自知之明的趙萌向疾病求助。大德三年(1299),趙孟頫被任命為江浙壹帶學習儒學的秀才。到了第三年(1310),趙孟頫的命運發生了變化。王儲很喜歡巴麗·李巴達,對他很感興趣。三年後(1316),官邸為壹品,名揚天下。"

大書法家趙孟頫經歷了復雜而尷尬的壹生。作為南宋遺民,他在史書中留下了諸多爭議。貶低趙孟頫書風的根本原因是看不上趙孟頫。趙孟頫博覽群書,擅長詩文,通曉經濟,工書法,精繪畫,善金石學,音律流暢,懂鑒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在元代取得了最高的成就,開創了新的畫風,被稱為“元人之冠”。從五歲開始,趙孟頫就開始學習書法,他壹直堅持讀書寫字,直到去世。可以說,他對書法的喜愛達到了情有獨鐘的地步。擅長篆書、隸書、真跡、書法、草書,尤以楷書、行書見長。其書法風格旖旎飄逸,條理分明,技巧嫻熟,在國際上被譽為“趙體”。與顏真卿、劉公權、歐陽詢並稱楷書“四大家”。

趙孟頫的傳世書籍很多,有《千字文》、《洛神賦》、《丹巴碑》、《歸來詩》、《蘭亭十三跋》、《紅墻頌》、《道德經》、《秋娥墓碑銘》等。著有《尚書註》、《松雪齋文集》(12)。

書法成就

凱舒達家

趙孟頫的書法因熟而俗,這是董其昌的評價。不過作為入門標準訓練,還是不錯的。

趙孟頫和他的妻子關道生都是中峰明本和尚(1263-1323)的弟子。精通音樂,擅長鑒別古器物,詩文清麗飄逸,書畫尤擅名相。他的書法和書法都以草書見長,楷書和行書造詣最深,影響最廣。趙孟頫是元初頗有影響的書法家,備受推崇。據學者宋濂介紹,趙書法早年學《八識》零陵書,中年學《鐘繇與仙》,晚年學書。王世茂說:“文敏的書大部分出自二王(羲之和獻)。近則勝右軍;如果妳態度優雅,妳會得到壹個大訂單;這塊書法碑很酷,模仿了李北海的“嶽麓”和“汨羅”。”此外,他還參觀了元魏時期的丁琪媛紀念碑、唐禹石庵、褚遂良等人。在篆書中,他研究石鼓文,詛咒朱溫;的胡、鐘友;學習草書和祭祀可以努力繼承傳統。正如文嘉所說:“龔偉的書法優於古人,都是模仿的。於吉叫他:“開發贏得了《洛神賦》,贏得了它的投標。行書觀《聖教序》,入其室。至於草書,我是滿篇“十七帖”,量其形。“他是壹位集晉唐書法於壹身的有成就的書法家。當代書法家對他推崇備至,有後人將他列為楷書“顏、劉、歐、趙”四大家之壹。明代書畫家董其昌認為自己的書法是直接面向晉人的。

吸收長處。

趙在書法上的成功,與他能借鑒別人的長刑是分不開的。尤為可貴的是,宋元時期的書法家大多只擅長線條和草書體,而趙孟頫卻能鉆研各種體式。後世很多人學習趙孟頫的書法,趙孟頫的字在韓國日本都很流行。

這本書理論深刻

趙孟頫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他對書法的貢獻不僅在於他的書法作品,更在於他的書學理論。他對書法有很多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學書有兩種方法,壹是筆法,二是字形。筆法脫俗,雖善亦惡;形狀很奇妙,雖然還是熟的。學書可以解決這個,然後就可以講書了。”“壹邊琢磨古書,壹邊學書,知道用筆是什麽意思,是有好處的。”他在寫古代書法帖時指出了壹個很有意義的事實:“過去人們在古代刻幾行,潛心學習就能成名。匡蘭庭是右軍的得意之作,他學到了很多。為什麽不苦了別人?”這些都能給我們重要的啟示。

他的文章過時了,繞過了佛道研究。他的畫,山水取董源、李成;人物,鞍馬老師,李和唐人;竹、花鳥都是以圓潤淡雅的筆法見長,以飛白畫石,以書法寫竹。他力勸改變南宋的庭院風格,聲稱“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工無用”。他從遠處追五代北宋的法度,講解員說:“唐朝有人使其失纖;有壹個北宋英雄去之。”開創了元代繪畫的新風格。他結交了許多朋友,並向高、錢選、、李炎、郭有誌等學習。陳琳、唐迪、朱德潤、柯、黃、王蒙等。能寫詩,有格調,有風度。兼職篆刻,被稱為“圓朱文”

傳世書籍

流傳下來的書很多,有《洛神賦》、《道德經》、《丹巴碑》、《重修玄殿三記》、《黃林亭經》、《蘭亭十壹後記》、《四體千字文》等。傳世有大德七年(1303)作《重河疊》卷,元稹(1295)作《闕華秋色》卷,載於《故宮名畫三百種》。黃慶元年(1312)寫的《秋郊飲馬》,現藏故宮博物院。著有《宋學齋文集》十卷(另附壹卷)。

康有為曾說“不要學趙東的遊手好閑”,這是個人偏見。康因鄙夷趙為帝,入元為官,對其書法大加貶抑。世人只知道趙的文字婉約流暢,卻不知其只是外在的美麗。過了60歲,他們的作品更加蒼老厚重,沒有了溫柔嫵媚的氣息。密友馬宗火《書林筆記》說:“袁最早寫書法,壹日能寫壹萬字,名聞天下。天竺數萬僧來求其書,回國珍藏。”

壹生

趙孟頫經歷了宋元之變,他既是壹個官員,也是壹個隱士。雖然他是貴族,但他生不逢時。少年時期,南宋即將覆滅,他在坎坷艱難的歲月中度過。

其父高,官至住建部侍郎,也曾出使浙西。他擅長詩歌,藏書豐富,給了趙孟頫良好的文化影響。然而趙孟頫十壹歲時父親去世,家境每況愈下。

宋朝滅亡後,他回到家鄉隱居。元二十三年(1286),欽差大臣程聚福和趙孟頫在元世祖被推薦給忽必烈。趙孟頫剛到北京時,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待,元世祖很欣賞他的才華和外貌。兩年後,從四品被任命為薊縣學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任濟南道總經理;元貞元年間(1295),任晉安道總經理時,由於元世祖去世,元成宗需要編《世祖實錄》,趙孟頫卻被召回京。

然而,元朝廷內部矛盾重重。於是,有自知之明的趙孟頫因病求援,被任命為薊縣直學士。

大德三年(1299),趙孟頫被任命為薊縣直學士,晉升為江浙儒學士。

第三年(1310),趙孟頫的命運發生了變化。太子和在王嶽的影響下對他產生了興趣。

延祐三年(1316),夏在《畫書》中稱贊他是“輝煌的王朝,名揚天下”。趙孟頫是元代最傑出的學者。

趙孟頫的傳世書籍很多,有《千字文》、《洛神賦》、《汲黯傳》、《丹巴碑》、《歸來詩》、《蘭亭十三跋》、《赤壁詩》、《道德經》、《秋娥墓碑銘》等。著有《尚書註》、《松雪齋文集》(12)。

孟頫的著作有《尚書·沁園·樂苑筆記》等,使得《律呂》不傳為妙。詩詞散文清麗精彩,讀來讓人想飄出塵埃。篆、刷、分、隸、真、行、草書皆古今之冠,故名天下。天竺有僧,萬裏來求其書,乃國之瑰寶。他畫的山川、木石、花竹、馬,特別精美。前史學家楊載說,孟軻的才華被書畫所隱藏,懂他書畫的人不知道他的文章,懂他文章的人不知道他的經濟學。人們認為他們知道自己在說什麽。子雍,彜族,以書畫聞名。

《黃種人袁玉娥》孟頫“壹仙桂香生玉,名曰青青。慢慢唱,敲大象板,愛上鄉村。什麽時候過,紅裙綠袖,幾許閑情。我覺得應該還是老樣子,春山靜,秋水英英。”

孟頫《仙路* * *花》“清溪壹葉舟,芙蓉兩岸秋色。采菱姑娘是誰,歌起黃昏。我憂雲,滿風雨,穿荷葉回家。”

的山水,取董源、李成之法,人物、鞍馬大師李和唐朝之法,也工墨竹、花鳥,都擅長以飛白畫石,以書法筆法寫竹。它突破了南宋畫院,打破了馬霞江山“壹統”的局面。他畫的花鳥成了未來的典範。他的畫有《臺灣省遺存》、《宋雙平原》(美國)、《鵲華秋色圖》(臺灣省)、《秋郊飲馬圖》(故宮博物院藏)、《紅色羅漢》(遼寧省)他的《騎馬的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特點是人物和諧,態度從容,神韻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