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中國的文字塑造了中國人的性格。她的文明影響了壹代又壹代的中國人,我們的血管裏流淌著我們遠祖的血液。通過漢字,我們可以了解我們的祖先。他們也通過漢字向我們傳遞了他們古老的文明。
這在古代就有記載。後來,黃帝要求倉頡寫壹本書,這本書現在被稱為“字”。從此,中華民族有了文字,這使她的文明傳播得更遠更廣。到了西漢末年,漢字變得富有美感,漸漸地文字不再只是記錄和傳播信息的工具。我們驚嘆於蔡邕的寫作才華和他在石碑上為後人留下的優秀字跡。漢字是有生命的,與我們的生活融為壹體。在我們的祖先手中,通過他傳達我們的思想往往是我們自己感情的自我展示。東晉“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是中國第壹部行書。他的每壹句話都充滿了靈性。他們在自由自在地跳舞,這是王羲之飲酒後心靈的展示,他的詞是魏晉時代的體現。在唐代,顏真卿和柳公權都是圓滾滾的鐵骨架。難怪後人稱它們為“顏劉婧古”,這是中國楷書的典範。他們的字顯示了自己的人格魅力,也顯示了唐代開放的心態,還有“草聖”張旭,他以張狂的個性寫張狂的書法。許多偉大的作家都是書法家。比如蘇軾的詩詞和他的書法堪稱文學殿堂中的壹絕,相得益彰。
好的書法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練習書法具有審美愉悅功能,可以陶冶身心。俗話說:“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是的,只要我們讀壹個人的文章,我們就會知道這個人的性格,只要我們看壹個人的文字,我們就會知道這個人的氣質和性格。我們多麽渴望寫壹手好字,多麽渴望通過漢字展現自己的個性。
然而,在這樣壹個高速信息時代,人們不再願意花時間練習書法,他的審美價值也不那麽明顯。然而,在許多場合,我們仍然必須親自書寫,而不是在電腦上敲擊鍵盤。讓我們中國人寫壹手好字,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不要在信息大潮中迷失自我和壹個民族的根基。作為學生,有很強的可塑性。不要為自己的話嘆息,不要自怨自艾,也不要悲觀失望。只要我們有足夠的信心和毅力,我們就可以在短時間內寫出壹首讓自己滿意的詞。這樣,我們就可以成為中國人,說中國話,寫漢字,展示中國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