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竹外有三兩桃花,春水暖裏有鴨先知。”(蘇軾題惠崇《春江夜景》)初春天氣,鴨子最先感知到泉水的加熱而在水中嬉戲。
“在寒冷的天氣裏,水鳥相互依賴,而壹百只則是群戲。當行人無法承受時,他們會突然聽到齊飛的冰在響。”(秦觀《廣陵歸來》)冬末水鳥相依,有冰聲,鳥驚飛。鴨子和鳥都是春天的使者。
“黃梅時節家裏下雨,草塘裏到處都是青蛙。”趙師秀詩歌《約克》中的三種意象表現了春末夏初梅花枯黃的季節特征。
黃巢《題菊》:“颯颯西風遍植院,寒蝶難來。”菊花雕零,蝴蝶雕零,雖然沒有“秋”字,但秋的涼意撲面而來。
至於李白的《夏塞曲》,它把讀者帶到了另壹個世界:“五月,天山有雪,沒有花但寒冷,笛聲中聽到柳樹,但從未見過春色。”五月正值盛夏,已經是大陸百花雕零的日子了。然而,地處西北邊疆的天山(祁連山)仍被白雪覆蓋,沒有楊柳和鮮花,表明黃河流域海拔4000米以上既沒有夏天也沒有春秋。不難看出大陸和長城氣候的巨大差異。
古人的農業和軍事活動經常出現在涉及筆物候的古詩中。比如範成大的《四季田園雜趣》:“蝶既入菜花,久無客來田家。”這兩句寫的是江南春末的農村,蝴蝶進入花菜的描寫映襯了農婦農忙的景象。我們來看文同的《晨光晴對報恩山寺》:“煙遠鷗落,日高林飛。大麥晚不入圃,幼蠶獨臥。”第壹部分描繪了壹幅遠山高林野鳥飛翔的生動畫面;第二部分寫了春夏之交農婦收割麥子、整菜、采桑、餵蠶的繁忙景象,親切感人。還有魯倫的“皎潔的月光下,野雁在飛翔,韃靼人在黑暗中逃竄。《下壹首歌》第三部分講的是行軍打仗,敵人在夜間逃跑,大雁出其不意地飛翔,這引起了我們將軍的警惕,並帶領士兵追擊敵人,充分表現了中國人民的英雄氣概。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典詩歌中對物候的描述不僅具有文學藝術價值,而且也是研究物候和農業的寶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