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紀,中國在古印度的名稱。以前認為震旦是烏鴉的壹種,是中國特有的鳥類。震旦紀實際上是從5.7億年前到6543.8+0.8億年前的壹個地質年代,在生物演化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震旦紀之後,寒武紀生物大爆發,在地球上創造了壹個美麗絢爛的生命世界。
塞裏斯,又名塞裏斯,古希臘羅馬,是對中國西北地區及其居民的稱謂,意為“絲綢”或“絲綢之地”。當時,中國是世界上唯壹能制造柔軟美麗的絲綢的國家。漢朝時期,大量的絲綢通過陸海絲綢之路出口到世界各國。據記載,古羅馬的尤利烏斯·凱撒在民國末年穿著中國絲綢長袍去劇院,引起了轟動,被視為前所未有的豪華禮服。
契丹凱瑟,俄國人稱中國為“契丹”。遼朝時,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稱中原為“契丹”。隨著這些民族與北方或西方的交流和融合,“契丹”這個名稱逐漸代表了中國的土地。
陶瓷瓷器,18世紀以前,中國昌南鎮(今景德鎮)的精美瓷器在歐洲很受歡迎,人們以得到壹件昌南鎮瓷器為榮。所以歐洲人把“昌南”當成瓷器(中國)和生產瓷器的“中國”的代名詞。
Chink,清朝土生土長,源於清朝的“Ching”,在英語俚語中是“中國人”的意思,帶有貶義。這是因為中國是晚清最受欺負的國家,中國人在外國人眼裏成了清朝的奴隸。
中國風Chinoiserie,18世紀中期,是法國非常流行的藝術風格。當時,許多設計師和工匠大量使用中國主題,如中國服裝,龍和寶塔,並結合藝術家的想象力,創造出各種新的形象。後來演變成“中國風”,也就是“中國的”、“中國人”的意思。
Sineson Chinees,壹個特指中國人的荷蘭語單詞,有貶義,因為當時的中國給人的印象是老、弱、保守、落後。現在,“Sineson”只有兩個意思,壹個是“去中國的餐廳”,
Cina(支那國):中國的梵文名稱在中國古籍中音譯為“支那”或“支那”。最初的意思是“智慧”,著名的古印度法典《摩奴》曾經把Cina和希臘並列,稱之為文明繁榮的國家。從江戶時代中期到19世紀中期,日本還稱中國為“支那”。甲午中日戰爭後,“支那”壹詞在日本開始帶著戰勝者蔑視失敗者的感情和心理,由中性詞變為貶義詞。在當時的荷蘭字典裏,“支那”被解釋為“愚蠢的中國”、“精神有問題的中國”。
陶加斯特(桃花石國):壹般音譯為“桃花石國”,最早見於拜占庭歷史學家西莫卡塔的著作。(剩余962字)
二是指“中國人”。
店主65438+9世紀初,中國南方用“店主”這個詞來指代那些來到北方的韓國人,意思是中國人精於算計和做生意,中國人是“守財奴”,以為中國人會賺錢,不會花錢。
在航運之國Nuoc Tau,越南民間稱中國為“航運之國”,生活在越南的華人稱為“敏郎悲歌”,意思是中國人乘船來到越南,中國的造船業為越南人所羨慕。
Cina,支那,江戶時代中期至19世紀中期被“支那”稱為中國。甲午中日戰爭後,隨著清政府的失敗和《馬關條約》的簽訂,“支那”壹詞在日本開始帶著戰勝國蔑視戰敗者的感情和心理,由中性詞變為貶義詞。在當時的荷蘭字典裏,“支那”被解釋為“愚蠢的中國”、“精神有問題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