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被北京大學錄取了,
李萍進入了壹所中等技術學校,
我在壹家百貨商店當售貨員。
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
妳第壹次看到這句話是什麽感覺?
相信很多人和我壹樣,覺得這句話很諷刺。中專和銷售人員怎樣才能像北大畢業生壹樣有前途?
時至今日,這句嚴重脫離實際的話甚至有了新的變體。
“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成了固定的諷刺句。
比如在輿論導向上,
以經濟為導向,
以事業為導向,
對這些調侃方向的解讀,已經不是任何個人能決定的了。
“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在很多人眼裏只是粉飾太平。
而現實中的各種壓力恰恰讓人失去希望,於是就把兩者結合起來,和自己開了壹個略顯無奈的玩笑。
其實這句話更早的出處是1991年國家語委修訂的《標點符號用法》。
在1990之前的時代,張華、李萍和“我”確實可以有壹個美好的未來。
為什麽中專學歷的李萍能和考上北大的張華平起平坐?
當時的背景是
於是在50年代初,國家從蘇聯引進了短平快的中專教育模式。
初高中畢業生經過三四年的專業教育,直接進入國家安排的工作崗位。
甚至在1952,國家規定中專教育的職責是培養未來的國家幹部,然後很多文件都特別強調中專的地位。當時國家給中專生定了這麽高的位置。
事實確實如此,而且據研究,當時的中專生社會經濟地位高於普通高中畢業生。
妳看,在那個年代,中專生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人,是時代的需要把中專生推向了人生的巔峰。
也許妳會好奇,在如今的學術鄙視鏈中,連大專都成了壹些人嘲諷的對象,更別說中專的存在了。
既然有大學生,那中專生怎麽當師傅呢?
這涉及到壹個容易被忽視的現實。當時的學生大多來自貧困的農村,他們背負著整個家庭的期望和壓力。
對於這些貧困的孩子來說,讀中專可以早早獲得絕佳的工作機會,賺錢養家。
而且他們可以比本科生提前壹步接受國家的培養,將來有更大的機會擔任領導職務。
有錢有前途,各種因素讓中專成為當時最熱門的選擇。
90年代以前,人們上中專的熱情相當高,當時升學的局面從現在開始完全逆轉。
在壹些地區,中專的錄取分數線甚至高於重點高中,但中專生的輝煌並沒有持續多久。
大概到了90年代末,這種地位失去了原來的優厚待遇,很快從高位跌落到無人問津的地步,也就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
先說“我”是百貨公司的售貨員。
1986有壹個關於上海國有商場銷售人員禮貌用語使用情況的調查。資料顯示,當時的國營店主由於在商品經銷中處於壟斷地位,比個體商販囂張得多。
不管妳是國家幹部還是專家學者,誰能買東西,都是他們說了算。
不幸的是,世界不是壹成不變的。今天我們覺得這句話有點搞笑,怪不在它的作者。
時代的變遷才是真正的根源。有時候妳很難判斷不同的選擇會帶來什麽樣的命運。
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人生的命運似乎是從大學裏的專業劃分出來的,不同的專業代表著不同的未來。
很多人在嘲諷《新華字典》這句話的同時,也在吐槽自己的專業。
所以有人開玩笑說,我和李平之所以能和張華有相似的未來,其實是因為。
有的人高考成績非常好,但正是因為專業選擇不好,才開始懷疑人生。
江湖上到處盛傳,王者榮耀項目組的年終獎是幾十個月的工資,有些材料學畢業的博士後還在領幾千塊錢壹個月的工資。
如果今天知道結果,妳會後悔沒有選電腦嗎?
生活充滿了選擇。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麽?
總有幸運的人,總有錯誤的人。有的人覺得畢業後的路好泥濘,有的人畢業後發現根本沒有路。
人的壹生總是要面對各種各樣的選擇,而今天的妳總是被各種各樣的選擇所困擾。
總有壹個選擇讓妳後悔,總有壹個選擇讓妳期待。
其實很多選擇就像當初拋硬幣壹樣簡單隨意。
直到後來,我們會根據當時的情況賦予那個選擇更多的意義。
但是誰能預測哪個選擇更光明呢?
也許真正的答案還是要在那句話裏找。
2065438年6月1日國家標準標點符號最新用法中,原例句變成這樣:
張華考上了大學。
李萍進了技術學校,
我成了壹名工人,
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
每年高考壹結束,總會有很多同學問,我該學文學還是學理科?哪個專業會有更好的前途?
我不能告訴妳哪種方式是正確的,因為我不知道未來的趨勢是什麽。
光明的路可能只有壹條,但美的定義卻不止壹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