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原文節選:
人是不變的,然後才能變;困於心,衡於慮,然後作;簽入顏色,發入聲音,然後隱喻。壹個國家,如果國內沒有大臣和足以輔佐國王的賢士,往往會有鄰國崩潰的危險,而鄰國沒有外國與之匹敵,還有來自國外的禍害。這樣,妳就知道悲傷足以使人活著,輕松的享受足以使人死亡。
翻譯:
壹個人經常犯錯,是為了以後能改正;心裏迷茫,想著堵,然後就能知道該怎麽辦了;別人的憤怒表現在臉上,怨恨吐槽在言語中,便可知曉。
如果壹個國家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能夠輔佐國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國外和來自國外的災難的國家,這樣的國家往往會走向滅亡。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知道憂慮可以使人(或國家)生存和發展,而安逸和享受可以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
註意事項:
1,恒:經常,總是。
2、困於心:惑於心。
3、考慮中的平衡:關於擁堵的思考。平衡,與“橫”相同,梗塞,意味著不順利。
4、工作:上升,指有所作為。
5、簽到顏色:臉上有壹個標誌,這意味著臉很尷尬。簽吧簽吧簽吧。顏色,臉,膚色。
6、從聲音看:言語中有表情,這意味著言語是憤怒的。
7、喻:知道,明白。
8.如:名詞在中國作狀語。
9.法家:堅守法度的大臣。
10,符(b √)士:能輔佐君主的賢人。刷,用“畢”,佐。
11,初:名詞在外國作狀語。
12,敵國:實力相當且足以抗衡的國家。
13、因煩惱而生:煩惱使人生存和發展。
14,死於快樂:安逸和享受使人慵懶而死。
擴展數據
創作背景:
孟子作為孔子之後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將孔子的仁學發展為仁政學說,提出“民重君輕”的思想,主張君主實行仁政,與民同樂。孟子的思想理論是《孟子》壹書。
《孟子》記載了孟子的言行,是壹部對話作品。其顯著特點是:第壹,氣勢飽滿,雄辯有力,色彩鮮明;第二,他善於用典型的例子、比喻和寓言來解釋事物。
本文選自《孟子·高姿下》。春秋戰國時期,戰爭紛爭不斷。壹個國家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必須奮發圖強,不能故步自封,不思進取。本文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撰寫的。
百度百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