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篆書就是小篆和大篆的結合。因為習慣上稱篆書為大篆,後人往往專稱“篆書”。小篆又稱秦篆,是由大篆省略而成的字體,起源於戰國末期的秦國,盛行於秦、西漢初年的小篆。戰國時期,各國分家,各國的文字並不統壹,字體也相當復雜。於是秦始皇用秦文字統壹了天下文字,廢除了六國各種與秦文字不同的形體,省略、刪除了秦的原文字,同時從民間文字中吸收了壹些簡化的、流行的字體並加以規範,形成了壹種新的字體——小篆。
中國文字發展到小篆階段,逐漸開始定型輪廓、筆畫、結構。象形意義減弱,使文字更具象征性,減少書寫和人類閱讀的混亂和困難。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次大規模使用行政手段規範文字的產物。秦朝用整理後的篆書統壹全國文字,不僅基本消除了各地不同行字的現象,而且極大地改變了古代漢語不同字體的局面,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除了小篆,還包括甲骨文和金文,統稱為漢字;古代文獻學的發展對中國古代歷史、哲學、經濟、法律、文化、科學技術的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