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古風傳承方言的“語音”

古風傳承方言的“語音”

漢字來源於漢語的演繹演變,與地域和歷史變遷有關。由於地域口語讀音的限制,有不同的讀音,但往往不被《辭海》和《詞典》收錄,導致後世專家“勘誤”。舉兩個先例的例子,望指正。

(1)沁北湖的“皮”字應該念“貝”還是“比”?

我不想附和現代知識分子的概念,而是把“貝林湖”這個詞讀成了“梅北湖”。因為在關中生活久了的人,會根據當地口口相傳的文化特征,把“皮”念成“畢”。

先說壹個和環北湖有關的地名——鄠邑區北頭村。自從有了村名,就叫北投村(畢)。至於村名和環北湖的關聯,我沒考證過,但村子是建在水上的,應該是有關聯的。由此可見,先民把“皮”讀作“畢”,“臨皮湖”讀作“梅碧湖”,“碧頭村”讀作“碧頭村”。取同壹個字,發音不應該有矛盾,不應該有錯誤。

閑來無事翻翻字典,發現“皮”字的讀音讀作“畢”,鹹陽還有壹個叫“皮Xi”的鎮名,也讀作“碧溪”。可見古音還是有壹定淵源的,這不是偶然現象。

歷史的傳承,不應該流失的文化,不應該流失在我們這壹代人手中。回歸普通人的口頭文化,在古字堆中尋找恰當的內涵,是傳播的必由之路。否則,如果壹味地追隨現代文化元素,壹味地創新,我們的根也就不復存在了。

陳皮湖,還是老讀音“梅碧湖”聽起來親切。

2017 10 10月4日在德信堂。

(2)阿房宮,讀作沃?龐?龔,還是鄂芳?龔?

阿房宮,建在鹹陽渭河南岸,是壹座在建但尚未建成的宮殿,所以壹直沒有命名。根據關中鹹陽Xi岸附近居民的口頭習慣,習慣上是指著壹定距離說“我。龐”,而習慣上則稱之為“哲。龐“為附近地方。所以對於只能從遠處談論皇室建造的宮殿的人來說,往往是口頭上說“臥龐的宮殿怎麽樣”。久而久之,就產生了“臥龐公”的概念,字面意思是“阿房宮”,也有“那房子是在建的宮殿”的意思。

但限於學識,我在字典裏找不到“A”有“沃”音的解釋,但我從小就知道有很多人,比如Xi鹹陽附近的佛教弟子和居士,把“阿彌陀佛”讀成“womituofo”,把“A”讀成“wo”

雖然不在字典裏,但口口相傳的文化還是有壹定淵源的。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以上兩者僅為個人觀點。有什麽不對的地方,就壹笑了之。

2017 10 6月10梅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