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是平聲;平仄包括上、下、入三類(“平”字本身就是“不平”的意思,所以所有非平仄都屬於這壹類)
先說現代音系和古代音系的區別。古時候只有三個音:平、上、中。吳亂後,壹種入聲和少數平上聲逐漸變為去聲,形成四聲。因此,沈約的《四聲譜》在南齊獨樹壹幟,有其歷史背景。壹般來說,入聲是逐漸向其他音轉變的。到了元代,入聲幾乎完全轉變,平仄開始分化為平聲和平仄。明朝初年,儒聖又起。比如《洪武之韻》中單獨劃分了入聲,但時間不長。滿清入主中原後,官方語言即所謂官話中的入聲基本絕跡。
在今天的普通話中,不僅幾乎沒有入聲,而且與古韻相去甚遠——上聲逼近上聲,尾音變得更加獨立。元曲中,平聲和上聲有時可以互相替代,但降聲壹定不能替代——不僅平聲可以替代,就連同音的上聲也不能替代。可以說,到了元代,已經不能單獨使用平律了。
還有,寫近體詩(不是古詩)的時候,參照“現代漢語中,第壹聲(尹平)、第二聲(陽平)多為平聲,第三聲(上聲)、第四聲(去聲)多為濁音”也差不多。不用查字典,平時看就用,尤其是多讀唐詩。嗯。多有趣啊
寫現代詩,格律當然重要,但詩(聯)最重要。善作詩詞楹聯者,寧違法不犯意。計價器服務於主題。
比如格律詩裏最忌諱“孤獨”,但只要能“救”,還是可以用“孤獨”這個句子的。這種現象存在於大量的古代格律詩中。比如白居易的《野火不曾把他們消耗殆盡》,犯了孤獨的大忌,但下壹句就很好地補救了。“春風吹又高”這個詞原本的位置可以是平的,但為了拯救孤獨,必須用“平生”這個詞。
壹點拙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