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謂的寫PPT的人更受領導喜愛。其實並不代表他/她的PPT就那麽漂亮,思路清晰。沒有優秀的演示者,再好的PPT也只是參考。讓這份PPT大放異彩的是能夠完美詮釋上述內容的演講者。這種優秀的演講者將類似於我們通常認為的精英和傑出人才,因為他們自信而有吸引力,他們在解釋時思路清晰,邏輯嚴密,會給人壹種享受的感覺。我們通常說,我們覺得這樣的人必須聰明、聰明、思維敏捷和嚴謹。
相反,對於總是沈浸在工作中,說話不流利或很少說話的安靜的人,我們會覺得他們很慢,不那麽聰明。即使他們可以編寫超高難度的程序並開發出令人驚嘆的技術,我們也很少將他們與具有傑出風範的傑出領導者聯系在壹起。
會寫PPT、會展示PPT的人應該大多性格外向,而安靜、喜歡思考的人大多性格內向。工作的人不會寫PPT的現象很好地說明了外向的人在當前企業中的優勢。然而,我們對外向性格的偏好並不長久。
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研究我們偏好外向理想的起源。作者認為20世紀後,美國工業的迅速崛起徹底改變了我們所推崇的人格類型。我們對個性的偏好已經從最初的“性格文化”轉變為“個性文化”。所謂品格文化,是指我們所崇尚的理想是壹個嚴肅、自律、高尚的人,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謂的“君子之道”。它強調謹慎、正直和謹慎。因此,這種文化不欣賞在公共場合說話的人。相反,紳士將永遠保持謙遜和禮貌,並盡量避免在公共場合展示自己。
“個性”這個詞對我們這壹代人來說應該很熟悉。可以說,我們從小就在追求“個性”,好像沒有個性我們什麽都不是。實際上,“個性”這個詞直到18世紀才出現在英語中,“擁有良好的個性”的想法直到20世紀才傳播開來。
當人們從“性格文化”轉向“人格文化”時,每個人的註意力開始轉移到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上。因此,人們會盡力抓住壹切機會吸引他們的註意並更多地展示自己,以增強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從某種角度來看,我們似乎已經從最初的“內在文化”逐漸過渡到了“外在文化”。所謂內觀,就是從自己的內心探索未知,挖掘智慧,更強調獨立思考。另壹方面,外表傾向於探索妳身體以外的世界,並將與他人建立更多的聯系、溝通和交流。
如果這種對個性的偏好僅限於個人偏好,那麽問題是,從學校到企業,整個社會的外向傾向已經越來越明顯,甚至使我們誤以為外向是壹種“正常”的表現,而過於內向則會被認為是某種意義上的人格缺陷或人格障礙。作為HR從業者,我們在面試應聘者時,往往會主觀地認為那些不善言辭的人很“怪異”,並偏見地認為他們的能力可能低於那些會說話的人。正是因為企業更喜歡外向的性格,所以現在學校註重培養孩子的合作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沈默不被學校和企業認可,最適合的人應該是合群的人。哈佛大學教務主任保羅·巴克說,在20世紀40年代末,哈佛大學拒絕那些“敏感和神經質”的學生和“過分熱情的書呆子”,而青睞那些“健康和外向”的男孩。學校想要的學生類型正是四年後企業願意招聘的員工類型。
那麽,內向的人在當今社會沒有競爭力嗎?當然不是。許多偉大的想法、藝術和發明都是由內向者創造的。從達爾文的進化論到梵高的向日葵再到個人電腦,這些偉大的成就都來自於安靜而理性的人,他們知道如何在孤獨中不知疲倦地探索,如何在那個安靜的世界裏尋找寶藏。內向的人喜歡獨立工作,而孤獨是創新的催化劑。我們現在提倡的團隊合作實際上並不是最好的創新方式。心理學家漢斯·艾森克(Hans Eisenke)曾指出,內向的人“會專註於手頭的任務,並防止所有與工作無關的社會和性別問題。”換句話說,如果妳靜靜地坐在後院的樹下,而其他人在院子裏喝酒,那麽妳更有可能被蘋果砸到。牛頓是世界上最內向的人之壹,威廉·華茲華斯曾稱他為“壹個永恒的靈魂/獨自漫遊在思想的海洋中。”
內向者在保持獨立思考和不懈探索的競爭力的同時,也可以在適當的時候暫時戴上外向者的面具。心理學家卡爾·施瓦茨通過研究發現,我們的性格是可以延伸的,盡管延伸的程度非常有限。因為我們有自由意誌,而自由意誌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塑造我們的人格。當然,自由意誌的範圍不能超過基因定義的區域。我們可以把這種理論稱為人格的“橡皮筋理論”,這種理論具有彈性,但在拉伸方面受到限制。
這個實驗結果很好地證明了為什麽內向的人也可以成為優秀的演講者、精英銷售人員和社交專家。因為為了更渴望實現的目標,他們可以暫時假裝自己是外向的人。他們可以在自己認為更重要、更有意義、沒有太大壓力的事情上暫時妥協。當然,在必要的社會交往之後,這些內向的人仍然迫不及待地獨自隱藏起來,悄悄地恢復自己的能力。
無論妳是內向的人還是外向的人,只要妳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妳就可以讓生命自然綻放。盲目崇拜另壹種人格帶來的優點而不接受自己人格帶來的缺點,會讓妳在兩種人格之間掙紮,進而迷失自我。
總結:現代社會對外向的偏好已經形成,但作為壹個內向的人,妳並沒有失去妳的競爭力,妳不需要擔心為什麽妳不能讓自己更合群。外向或內向只是性格上的偏好,沒有好壞之分。當然,在妳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內向的人也可以適當模仿壹些外向的人的行為習慣,以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