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45年魏文侯登基後,任命李悝、吳起、西門豹、段幹木等人進行各種改革。政治上,基本廢除了世襲職位制度,實行任人唯賢的授職政策,建立了較為明確健全的官僚體系。在經濟上,它改變了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礦田舊制度,“發揮地力效應”,抽“什壹稅”,創“平準法”,興修水利工程,鼓勵開墾土地,促進了社會秩序的穩定和農業生產的發展。軍事上,加強軍隊建設,實行“兵卒”選拔制度,重視軍事訓練,提高部隊戰鬥力。通過這些改革,魏國迅速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魏惠王即位後,繼承了侯文和武侯的霸業,繼續積極向外擴張。魏國的崛起和稱霸直接損害了楚、齊、秦等大國的利益,引起了這些國家的普遍恐懼和嫉妒,尤其是齊魏之間的矛盾。
自西周以來,齊國壹直是東方大國。公元前356年齊威王繼位後,鄒忌被任命為丞相,隨著吏治的改革、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防建設,國力日益增強。面對魏國東擴的威脅,它積極利用趙國、朝鮮和魏國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對魏國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桂陵之戰(公元前353年)就是在這樣復雜的背景下發生的。當時,為了擺脫魏國的控制,趙成侯於公元前356年在平陸(今山東汶上)會見了齊威王和宋桓侯,並同時在阿富汗(今河北萊文以北50英裏)會見了燕文公。趙國發動了對魏國的戰爭,迫使魏國屈服。於是魏國以保家衛國為借口,派兵包圍趙國都城邯鄲,強行攻打。趙國和齊國結盟。鑒於邯鄲的危急形勢,他於前353年派使者向齊國求助。齊威王聽到報紙後,他打電話給民政和軍事事務部部長進行討論。丞相鄒忌反對出兵救趙,而齊國大將段認為不救趙不僅會失去趙國的信任,還會給齊國帶來麻煩,因此主張救趙。但他也指出,考慮到當時的戰略形勢,如果我們立即出兵邯鄲,趙國既不會遭受損失,魏軍也不會消耗實力,這對齊國的長遠戰略利益來說弊大於利。因此,他主張實行削弱魏國和趙國的戰略方針,進而“承魏之弊”。具體來說,就是派少量兵力進攻南邊的襄陵,以牽制和疲憊魏國。當魏軍攻打邯鄲,魏國和趙國都筋疲力盡時,他們會迎頭痛擊。段的策略顯然有壹石三鳥的意圖。壹是南攻襄陵,牽制魏軍,使其陷入兩面作戰的窘境;其次,他向趙國表達了援助的姿態,信守了自己的盟約,維護了兩國在平陸相遇時建立的友好關系,幫助趙國堅定了抗魏的決心;第三,讓魏國和趙國繼續相互攻擊,最終導致趙國損失慘重,魏國實力削弱,從而為齊國日後擊敗魏國並控制趙國創造有利條件。
段的計劃完全符合齊國統治集團的根本利益,因此很快被采納。決定聯合宋和魏的壹些部隊,在南方攻擊香菱。主力部隊暫時留在原地,等待局勢的發展,並準備等待時機出動,以便壹舉成功。
當時,魏國的擴張也引起了楚國的敵意。因此,當楚宣王乘魏國入侵趙國和後方空虛之機,派將軍精舍帶兵進攻隋和魏國南部的相關地區。西邊的秦國不甘寂寞,派兵攻打魏少梁、安邑等要地。這樣,魏國實際上已經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幸運的是,它的實力非常強大,而將軍龐涓決心擊敗趙國,並且沒有因其他戰場的局勢而動搖,因此他壹直在努力維持邯鄲的攻勢。
魏國以主力攻打趙國,兩軍相持了壹年多。當邯鄲局勢岌岌可危,趙國和魏國都疲憊不堪時,認為出兵與魏軍作戰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正式任命田忌為主要指揮官,孫臏為軍師,率領齊軍救援趙國。
田忌計劃直奔邯鄲與魏軍主力作戰,以救趙魏。孫臏不贊成田忌的硬碰硬策略,提出了“批評康而耍花招”和“策馬奔梁”的正確策略。他說:要解開纏在壹起的絲線,不能用手使勁拉;想解決別人打架的事,不能直接參與打架。派兵清剿也是如此。不要硬碰硬,而要采取“攻堅克難、避實擊虛、攻堅克難”的方法,使敵人感到形勢不利,有後顧之憂,自然就會消除隔閡。孫臏進壹步分析說:現在魏國和趙國已經互相攻擊多年,魏軍的精銳部隊已經知道他們在趙國,留在家中的都是老弱病殘的士兵。根據這種情況,他建議田忌迅速進軍魏國的首都大梁,切斷魏國的主要道路並攻擊其空曠的地方。在他看來,這樣壹來,魏軍就會被迫回師自救,這樣齊軍就可以壹舉解決邯鄲之圍,同時魏軍也會疲於奔命,從而最終將其擊敗。
田忌采納了孫臏“攻訐康、捉弄他人”的建議,率領齊軍主力攻打大梁。大梁是魏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魏軍得到齊軍大梁推進的消息後,只得以少數兵力繼續圍攻邯鄲,龐涓率領主力迅速馳援大梁。此時,齊軍已經把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作為預定作戰區域,準備在魏軍歸途中與其會合。魏軍對趙國的長期進攻消耗了大量兵力。經過長途跋涉,士卒們疲憊不堪,又面對占據主動優勢、早有準備、士氣旺盛的齊軍的攔截,壹下子陷入被動挨打的困境,遭受沈重打擊。當時,它占領的趙國土地被收回。
戰國中期,魏國實力強於齊國,其軍隊也強於齊國,所以荀子說:“齊國武功不能遇魏國軍死。”然而,齊軍最終在桂陵之戰中重創魏軍。原因無非是齊國戰略方針的正確和孫臏卓越的作戰指揮藝術。在戰略上,齊國恰如其分地表達了救趙的意圖,使趙決心抵抗魏軍,並將他拖向魏軍,及時在襄陵次要方向實施佯攻,使魏軍陷入多線作戰的被動局面;正確把握魏趙疲憊的有利時機,果斷出擊。在作戰指導上,孫臏正確分析敵我形勢,選擇恰當的作戰方向,進攻既是敵之要害又是空守的都城梁,迫使魏軍回黎救援。隨後,他利用空檔打了壹場漂亮的攔網戰,壹舉獲勝,自始至終牢牢掌握了主動權。此外,主將田忌虛心聽取意見,從善如流,這也為孫臏實施英明的作戰指導並取得勝利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至於魏軍的失敗,還在於他在戰略上沒有把握住諸侯和其他國家的動向,長期占領城池導致兵荒馬亂,後方空虛。此外,他在作戰指導上消極被動,讓對手牽著鼻子走,在桂陵之戰中被打得潰不成軍。
齊國和魏國的馬陵之戰發生在公元前342年。這壹年,在桂陵之戰中大敗的魏軍向其弱小的兄弟邦——韓國發起了進攻。韓國自然不是魏國的對手,因此在緊急情況下派出特使向齊國求助。和當年壹樣,齊威王召集大臣們討論此事。鄒忌仍然充當反對派,不主張出兵,而田忌主張出兵救韓。征求孫臏的意見,孫臏談了自己的看法:他既不同意不救,也不同意早救,而是主張“與韓國深交,後繼承魏國之弊。”也就是首先他告訴韓國他會出兵救援,促使韓國盡力抵抗魏國。當韓遇到危險時,他派兵營救,這樣做既“尊名”又“重利”,壹舉兩得。他的策略被齊威王接受了。
韓國受到齊國援助承諾的鼓舞,竭盡全力抵抗魏軍的進攻,但結果仍然是五戰皆敗,只好再次向齊國求援。齊威王抓住魏國和朝鮮兩軍疲憊的機會,任命田忌為主要指揮官,田英為副將,帶領齊軍直奔梁。孫臏在齊軍中的作用與桂陵之戰中的作用相同:充當軍師,在中間調度。
魏國眼看攻打韓國的勝利在望,對齊國也是壹種阻礙。不用說,他憤怒和怨恨,所以他決定讓韓國走,並轉向齊軍。他的目的是給齊壹個好的教訓,這樣他以後就不會再找自己的麻煩了。
在攻打朝鮮的魏軍撤退後,命令太子申為將軍,龐涓為將軍,率領65,438多萬人的軍隊氣勢洶洶地撲向齊軍,試圖與齊軍決戰。此時齊軍已進入魏國縱深地帶,魏軍緊隨其後,壹場惡戰不可避免。戰爭怎麽打?孫臏胸有成竹,指揮若定。鑒於邴巍的韌性和良好的戰鬥技能,他總是輕視齊軍的實際情況,並正確地判斷魏軍會因輕敵而驕傲,渴望戰鬥,並輕敵。據此分析,孫臏認為打敗看似強大的魏軍是絕對有把握的,其方法無非是巧妙地利用敵人輕敵的心理,示錯敵位,誘敵深入,然後出其不意地給他致命壹擊。他的想法得到了田忌勛爵的完全贊同。因此,在仔細研究了戰場的地形條件後,確定了減竈誘敵、伏擊殲滅的作戰方針。
戰爭完全按照齊軍的預定計劃進行。齊軍壹與魏軍剛接觸,就立即假裝戰敗撤退。為了誘使魏軍追擊,齊軍根據孫臏的預先部署,施展了“減竈”的妙計。第壹天挖了65438+萬人做飯竈,第二天減少到5萬竈,第三天減少到3萬竈,造成了齊軍士卒在魏軍追擊下大量逃跑的假象。雖然龐涓受過與孫臏相同的老師——鬼谷子先生的教育,但他的水平遠遠落後於孫臏。連續追了三天之後,龐涓看到齊軍撤退避戰,天天砍竈,不禁得意忘形。他武斷地認定齊軍士氣低落,士卒逃跑了壹大半。於是,他丟下步兵和輜重,只帶了壹些輕裝和精銳騎兵日夜追趕。
根據魏軍的行動,孫臏判斷魏軍會在日落後前往馬嶺(今郯城壹帶)。馬嶺地區道路狹窄,樹木茂盛,地勢險要,真是伏擊戰的絕對優勢。利用這壹有利地形,孫臏選擇了齊軍中擅長射擊的65,438+0,000名弓箭手提前埋伏在道路兩側。規定晚上以火為號壹起射箭,並剝下路邊壹棵樹的皮,在上面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下”的字樣。
龐涓的騎兵,果然在孫臏的時間裏提前進入了齊軍的伏擊區。龐涓看到了剝了皮的樹幹上寫的字。因為看不清楚,他請人點燃了手電筒照明。話還沒讀完,齊軍就被弓弩擊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向魏軍,魏軍頓時驚慌失措,四散奔逃。龐涓精疲力竭,當他看到敗局已定時,他憤怒地自殺了。齊軍乘勝追擊,前後消滅了65438+萬人,俘虜了魏軍主帥太子申。馬陵之戰以魏軍的慘敗而告終。
馬陵之戰是我國歷史上“以假亂真”,欺敵犯錯誤,埋伏聚殲的典型戰例。為了取得這場戰役的勝利,齊軍不僅把握了拯救朝鮮的恰當時機,而且與將領們密切配合,正確預測了戰場和戰鬥時間。此外,善於“露形”和巧設埋伏也是壹個關鍵因素。所謂“割竈”是此戰“顯形”的主要方式。事實上,它是孫子的“悖論”原則的實際體現,例如“顯示您可以做什麽,顯示您不能做什麽,顯示您不需要什麽”和“利用它並等待它”。
桂林馬陵之戰對齊國和魏國的影響完全不同。這兩場戰爭從根本上削弱了魏國的軍事實力,從此開始走下坡路,最終失去了在中原的霸主地位;而齊國則旗開得勝,發展迅速,成為當時東方最強大的諸侯國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