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沈陽歷史上的“遼金年”

沈陽歷史上的“遼金年”

雞冠湖

金綿菊

白釉棕色梅花花瓶

如果我們能進行壹次“歷史旅行”,我們會驚訝地看到11000年前沈陽的鍛造石器、7200年前的鳥形木雕、夏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戰國時期的青銅雕像、秦朝時期的陶器以及漢代先進建築材料的遺跡...

由沈陽市文化旅遊廣電局和沈陽日報社主辦的“沈陽博物館鎮館之寶征集活動”正在建設中,吸引了廣大市民的興趣和關註。在這份介紹中,公眾可以了解到沈陽出土的三方石刻、絕世遼瓷和純金面具從不同側面展示了沈陽厚重的歷史內涵。

遼代(916 ~ 1125)時,沈陽被稱為沈州,其大部分地區由東京路(今遼陽)管轄,北部的法庫縣和康平縣屬於上京路(黃林府,今內蒙古巴林左奇林動鎮)。金代時,沈陽仍屬沈州,屬東京道都府管轄的刺史州。

公元10世紀初至公元13世紀初,契丹遼朝和女真金朝存在的300多年間,是古代沈陽發展史上的壹個關鍵時期。遼金兩朝都積極推行“以俗治國”的國策,對遼沈地區的郡縣進行有效管理。

遼金時期,遼沈地區生活著許多民族,契丹、漢族、渤海和女真人在此繁衍生息。他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在燒制陶瓷、冶煉銀和銅、紡制絲綢、販賣特產和交換商品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為各族人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日常生產生活物資。

通過近年來發現的深厚精美的文物,全面展示了遼金時期沈陽的輝煌歷史和燦爛文化。

三坊石刻證實神州城在中街壹帶。

沈周,屬於遼代東京路,始建於遼太祖六年(921)。與沈州壹起屬於這個州的還有兩個縣,分別是樂郊和淩源。遼太宗耶律德光年間,州刺史“兗州”劃歸沈州。那麽,今天沈陽的申州城在哪裏呢?

20世紀50年代,考古人員在拆除小北門附近遼代崇壽寺殘塔時,在地宮中出土了壹封石函,上面刻有“幹通七年(1107)時,丁亥四月丁卯火十壹日,擇新市於北周三岔路寺前建釋迦牟尼佛出生舍利塔”的碑文。1953年,在渾南桃仙鎮墨子山(遼代稱濯王山)遼塔地宮中,人們發現了壹封石函(1045),上面刻有“在大契丹遼東神州南濯王山上建壹座清流凈光塔”的字樣。可以證明遼代的深州城位於王卓北部。1985年,考古部門在維護塔灣遼代凈凈佛塔時,在地宮中發現了壹封石函。該石函刻於遼興宗崇熙十三年(1044),石函上蓋有“遼東沈州豐滿村東,南站府大契丹國……”。也就是說,當時的神州城應該位於城樓的東南方向。

綜合以上三封石函對沈周位置的文字描述和目前的考古發現,專家基本可以確定遼代的沈州城就在今天沈陽老城的中街壹帶。至於其城墻的具體位置,還有待考古發現。

1000多年前,沈州建城時的城址選擇,充分體現了遼人的聰明才智。深州及其鄰近縣位於東北平原的中南部,這裏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雨量充沛,適合耕種和放牧。此外,四通八達的便利交通條件,奠定了清王朝建都和當代東北中心大都市的歷史地位。

絕世遼瓷

沈陽的發現在學術界引起了轟動。

遼代在沈陽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存,遼代陶瓷是這些歷史遺存中非常重要的壹類,是遼代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學者將遼代陶瓷分為“遼制陶瓷”和“進口瓷器”兩大類。遼代生產的陶瓷,即遼代地方窯生產的產品,也是遼代在接受中原中華文化、吸收中原制瓷技術並與民族傳統和特色相結合的過程中產生的,被譽為“中國陶瓷史上的壹朵瑰麗之花”。“進口瓷器”是指由遼境外瓷窯燒制並進口到遼境內的產品。

根據遼墓出土陶瓷的形制分析,遼產陶瓷大致可分為兩類:壹類是模仿中原瓷器形制制作的生活用品。另壹種陶瓷的造型頗富北方草原契丹民族的文化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雞冠壺”,大致可分為穿孔式(單孔和雙孔)和提梁式兩種。法庫紅花嶺遼墓出土的青釉雞冠壺和葉茂臺23號墓出土的擡雞冠壺都非常精美,富有民族特色。

在眾多遼代瓷器中,康平張家窯林場遼墓出土的兩件遼代瓷器轟動了學術界。康平遼代契丹貴族墓葬的年代範圍大致為10世紀中期至110世紀中期。在遼代墓葬中,這裏首次出土了壹批罕見而精美的高等級隨葬品,特別是白釉黑、白釉褐梅瓶。

在出土的黑彩白釉梅瓶瓶身上,圖案以黑彩繪制。圖案上有壹只梅花鹿、壹只羊、兩只狗和壹只兔子。這些動物的大小是按真實比例描繪的。梅瓶四面均勻分布著鹿、羊、狗四種體型較大的動物,形成狗爭鹿、狗趕羊的景象。整體圖案構成了草原上獵狗的場景。畫面飽滿,造型生動,充分體現了契丹皇帝“捧碗”的活動習俗。經專家鑒定,該器物上的圖案為國內首次發現,屬孤品,價值不可估量。

純金面具

遼沈地區獨特葬俗的反思

2017年4月至2010年4月,沈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康平張家窯林場進行了考古發掘。9座墓葬共出土器物400余件,包括完整的宋遼瓷器、精美的遼代金銀器、玉瑪瑙等珍貴文物。4號墓出土的純金面具和兩個漂亮的梅花花瓶證明墓主人相當高貴,也許他是壹個能在戰場上戰鬥並在生活中相當有趣的王子。

金屬面具是遼代契丹人特有的葬具。遼代遼沈地區工匠制作的喪葬用“面具”和“網”頗具北方地域和民族特色,工藝水平較高。契丹人的“金屬面具”有三種:銀面具、銅面具和鍍銅金面具。有三種款式:平面浮雕面膜、半浮雕面膜和高浮雕面膜。有三種用途:成人男性面膜、成人女性面膜和兒童面膜。根據遼代墓葬出土的“面具”分析,遼代的金屬面具是根據墓主人的面部制作的,因此分為性別和年齡。男性面具更大,有壹種粗糙的魅力和更多的胡須。女性口罩相對美觀,耳垂上有很多圓孔可以佩戴飾品。金屬面具被用來遮住死者的臉。在康平張家窯林場遼墓和法庫縣大孤家子鄉裏北堡村出土了精美的鍍金面具。今天,在這些神秘面具的背後,有壹個傳奇的故事等待我們去挖掘和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