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彤(1905.11.25 ~ 1998 . 5 . 27),男,又名陸毅。江西省東鄉縣人。書法大師。曾任山東省委第壹書記、陜西省委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首任主席、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1920年6月,我和進步同學在家鄉成立了“金蘭同學會”,以傳播新思想和新文化。
1921 8月,考入江西省第三師範學校(撫州)。他與李景泉壹起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積極學習和宣傳馬克思主義。
1925《中華民國真面目》的出版,揭露了北洋軍閥政府所謂“民主“、“* * *和“、“自由“、“平等“的虛偽面目,展現了為國為民追求真理、主持正義的革命精神。
書法成就
舒同是中國書法事業的傳承者和開拓者,中國書法家協會創始人、首任主席,後擔任第二、三屆名譽主席,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名譽會長。毛澤東主席稱贊他為“紅軍書法家、黨內壹支筆”和當代書法大師。
“七分半鐘”
舒同是中國書法事業的傳承者和開拓者。他自幼喜愛書法,5歲學習書法,14歲時獲得“神童”“東鄉天才”的美譽。我曾系統地參觀古代碑刻,向顏真卿、柳公權、何等名家學習,但我學古不鑒今,尊法求新,註重取其精華,大膽嘗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書法風格,創立了享譽海內外的“書體”。他的書法博大、端莊、圓潤、多才多藝,用筆蒼老厚重,藏頭護尾,筆畫流暢順滑,是現代書法藝術的傑出代表之壹。所謂“書體”,是指從“二王”開始,以顏、為基礎,取各家之長,使之渾圓渾厚,運用藏鋒之力,巧拙結合,借古通今,獨辟蹊徑,創立“七又半”字體。這“七個半”可以說是蜀體字的精髓,楷、行、草、篆、隸五種體各占壹分,顏、劉體各占壹分,何各占壹半,合稱“七個半”。
“七個半”的字體充分體現了蜀體字的深厚功底和特色。應該說,書體字的形成,既是書法的艱辛探索,也是意誌和毅力的錘煉。從舒同14歲在農村小有名氣開始,到他93歲去世,舒同的墨家生涯持續了近80年。在漫長的歲月中,無論是硝煙彌漫的戰場還是“十年浩劫”的動亂,無論是在繁忙的工作中還是在苦苦掙紮的“牛棚”裏,他都與書法結下了不解之緣,從未停止過藝術研究和實踐。舒適有力,外柔內剛,博大端莊,婉約大方,以其獨特的風格,反映了革命形勢和將軍氣度,深受人們的珍視。如今,放松身體已被輸入計算機並廣泛應用於報紙、出版物、電影和電視,顯示出其獨特的魅力。
舒同參加紅軍後,壹直在團、師從事宣傳工作。在緊張的戰爭結束後,他致力於書法和書法。當紅1部隊向陜北進軍時,他們壹路寫著大幅標語,這使他們渾身沾滿了石灰,衣服上燒了許多洞。行軍途中,沒有紙筆,舒同撿起樹枝在地上拉;騎馬時,妳還會在褲腿上拉手指。有壹次,毛澤東看見了他,笑著說:“舒同,妳成了馬背上的書法家了。”從此,“馬背上的書法家”的名聲就傳開了。
1936年,當紅軍到達陜北邊區政府管轄的旬邑縣時,為了團結抗戰,中國* * *提議邀請當地壹位前清翰林擔任邊區參議員。老夫子說,“我不能和沒有受過教育的人交談”,並拒絕出席。毛澤東知道後,讓舒同以中央的名義給他寫壹封信,宣傳我黨關於抗日統壹戰線的主張。這位前清朝老臣看完信後甚至聲稱自己深信不疑:“字寫得優美典雅。真沒想到* * *制作方中也有人才!”馬上就出去參政了。
1936中國抗日軍政大學在延安成立,負責籌建的同誌請毛澤東題寫校牌。此時,毛澤東正忙著寫《實踐論》,但他壹時抽不出時間,所以他總是推薦說:“去請1兵團的舒同寫吧,他的字寫得很好!我非常感激。”就這樣,時任紅1軍團4師政治部主任的舒同奉命書寫了“中國抗日軍政大學”的校牌,還在校門左右兩側書寫了“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訓。從此,舒同的名聲享譽全黨全軍。
何香凝曾說:“國家有兩支筆,國民黨有於右任,制片黨有舒同。我更喜歡舒同。”
行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和起源的,產生了壹種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體,以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慢和草書的模糊性。“走”的意思是“走”,所以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筆直。本質上是草書還是草書。如果花紋多於草花紋,則稱為“運行花紋”,如果草花紋多於花紋,則稱為“運行花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