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象形字典棲息地

象形字典棲息地

記得人教版中學文言文第壹課是《論語十篇》,開篇就是“時時學,不是嗎?”其中“說”不讀“舒不”,而讀“yuè”。老師說這是壹個通假字,但學生們總是義憤填膺,認為這是壹個錯別字,只是古人寫的錯別字。

《論語》開篇第壹句話:“時時學習更好,不是嗎?”

真的是這樣嗎?

先來看看什麽是錯別字。錯別字可以分為錯別字和其他字。錯別字是壹種錯誤,它看起來像壹個單詞但不是壹個單詞。另壹個字寫成了單詞,但是用錯了地方,比如“問候”寫成了“問候”等等。有豐富考試經驗的學生應該能夠明白這樣壹個道理:正確的答案是相同的,但錯誤的答案總是奇怪的。錯別字也是如此。可能是A被錯寫成B或C,另壹個學生可能把CD錯寫成DC。換句話說,如果是錯別字,肯定有不同的錯別字。

網上流傳著各種奇葩論文。

回顧古代漢語中的通假字,我們會發現不同時代和地區的許多人都壹樣“錯”和“錯”。“月”總是寫為“說”,“如”總是寫為“女人”,“現在”總是寫為“看見”...這種現象不能用錯別字來解釋清楚。

事實上,通假字涉及到漢字造字法中的壹個重要概念,即借字。這是壹種在表達某種意思時借用其他同音詞而不是現成詞的造字方法。《說文》:“今本無字,依聲。”

《說文解字》的書影

漢字是不斷衍生出來的,古人能用的字比現代人少,所以經常會遇到“寫字無字”的現象。我們假設這樣壹個場景:孔子說“不如樂”,但當時還沒有“樂”這個詞,但老師的話要記下來,孔子的弟子只好用當時讀音相近的“說”來代替。其他人在同壹時間做了同樣的事情,而這種情況是壹種離開。

也許現代人很少會有古代人這樣的煩惱,但作者恰好有這樣壹個例子。

過去打字用的是“智能ABC”輸入法,字庫有限。當時川渝地區的人普遍存在壹個問題,那就是普通話裏找不到niáng(阿姨,四川話發音為壹個音)的意思,打不出來。類似的意思還得寫成“阿姨”,看起來很別扭。後來,壹種寫作風格在作者的親戚中流行起來,用“幼苗”來表達阿姨的意思。“幼苗”與“萬恒”相比只缺少壹個鼻音,聽起來很奶,有點可愛,所以至少它在我們的小縣城傳播,每個人都這樣使用它。從某種意義上說,“陽”已經成為“衡”的通稱。

可以想象,在信息不發達的古代,沒有文字的困惑壹定存在了很長時間。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得不借用其他字符。因此,假借位列“六書”是最重要的造字方法之壹。舉壹組例子,表示方向的“東西南北”四個字都是借詞。

先看北方。

甲骨文“北”字形

北字形的意思是兩個人背對背站著,實際上是“背”的意思。比如“追死追北。”在戰爭中,我們這邊贏了,所以我們必須用勝利來追求它,而敵人正在逃命,所以他必須背對著我們,所以當追逐敵人時,他看到了他的背。所以,北上就是回去。

在北京大學的校徽上,有小篆書寫的“北京大學”二字。“北”字很像兩個背靠背坐著的人。

再看西方。

“西”甲骨文字形

西方的字形是鳥巢,原意是表達“棲”的意思,即“棲”之書。在“Xi”壹詞被借用並廣泛使用後,古人在“Xi”後面加了壹個木字,形成了“居”字,以示區別。

“南”字的字形應該是樂器的形狀,原意是樂器。沒什麽好說的。

“南”甲骨文字形

關註東方。

“東”甲骨文字形

有人說這個字中間的圓圈是太陽,意思是太陽從東方升起,剛好在樹叢中升起。這種說法不合理。畢竟太陽升起時會在西邊落下,落下時不會穿過樹木。其實這是壹個象形字,兩邊紮著,中間鼓著,像個包裹。這是“tuó”的原詞,意思是口袋。

例如,重量意味著壹個人提壹個包。

“重”字形1形象地表現了壹個人背著壹個大包。這麽大的包壹定很重。

“重”字形2已經可以隱約看到楷書“重”字的雛形。

那麽,如何證明“東”是“董”的假借呢?兩者的發音不相似。

其實有壹種語言的“東”字還保留著“陀”的發音,說起來很神奇,那就是日語。想想吧。東京不讀《拖Q》嗎?

看了這麽多,妳明白了嗎,不要說壹個常見的字是錯別字,因為,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現在寫的很多字都會是錯別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