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原文節選:
人是不變的,然後才能變;困於心,衡於慮,然後作;簽入顏色,發入聲音,然後隱喻。壹個國家,如果國內沒有大臣和足以輔佐國王的賢士,往往會有鄰國崩潰的危險,而鄰國沒有外國與之匹敵,還有來自國外的禍害。
翻譯:
壹個人經常犯錯,是為了以後能改正;心裏迷茫,想著堵,然後就能知道該怎麽辦了;別人的憤怒表現在臉上,怨恨吐槽在言語中,便可知曉。
如果壹個國家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能夠輔佐國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國外和來自國外的災難的國家,這樣的國家往往會走向滅亡。
擴展數據
創作背景:
孟子作為孔子之後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將孔子的仁學發展為仁政學說,提出“民重君輕”的思想,主張君主實行仁政,與民同樂。
孟子的思想理論是《孟子》壹書。《孟子》記載了孟子的言行,是壹部對話作品。本文選自《孟子·高姿下》。春秋戰國時期,戰爭紛爭不斷。壹個國家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必須奮發圖強,不能故步自封,不思進取。本文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撰寫的。
關於作者: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生於戰國時期的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
戰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壹,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主張“仁政”的他,首先提出了“民貴於君”的思想。
韓愈的《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時期繼承儒家道統的儒家人物,元朝追贈孟子為“雅龔升陳數”,尊其為“雅聖”。《孟子》壹書是孟子及其弟子編纂的壹部散文集,主張“以仁為本”。
代表作有《我要我想要的》和《得到時得到的幫助更多,失去時得到的幫助卻更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富貴不能淫,而我在鄉下也壹樣,都被編入中學語文課本。
百度百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