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作反切的兩個字,前壹個字叫反切上字,縮寫為切上字或上字,後壹個字叫反切下字,縮寫為切下字或下字。音標字稱為割線字,簡稱割線字。?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的聲母和切字的聲母相同,下字的韻母(包括中間音)和聲調相同,上下字組合就是切字的讀音。
比如“冬,全格切”,就是用全格的聲母D+元音ong=全格的=冬的Dong。
此外,中國人還沒有發明反相切的文字。
反切?反切法是古人繼“正音”、“讀若”之後創造的壹種註音方法,又稱“反”、“切”、“轉”、“反切”。反切的基本規則是把兩個漢字放在壹起給壹個字註音,切上面的字取聲母,切下面的字取韻母和聲調。
起源
反切最早在漢代被稱為反語。反切漢朝已經成熟,沒有受到魏晉時期外來佛教的影響。梵文只是壹個沒有反切功能的字母。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音字》中說:“孫創制爾雅音義,為漢末人所獨有。至於魏氏,此事甚得人心。”陸德明的經典解讀也說:“孫艷始為諷刺,魏朝漸為復雜。”
事實上,孫艷以前壹直被用作反切。比如東漢在《漢書》上作了壹個誠註,說“慎之,聲反。”。孫艷整理了反切,編了《爾雅·伊尹》。上面的文章很清楚的說明了反切產生於漢代。
隋唐反切是研究中古漢語語音系統的基礎資料,是漢語音韻學的基礎之壹。
根據歷史學家範文瀾的研究,音韻學始於東漢末年,當時壹些儒家學者受梵文拼音理論的啟發,創造了壹種反切法來記錄發音。孫艷寫《爾雅·伊尹》,用的是反切註音。壹般認為,孫艷是反正切的創始人。
唐代僧人禦寒,以漢字為30個聲母,宋人增補為36個字母,用韻書上的元音作元音。反切法得益於精度,成為最流行的註音法。
改善
使用反切註音法有很大的局限性。這表現在三個方面:
①反切中上下字都含有冗余成分,在拼接過程中有壹定障礙;
②可反切上下字的字太多,用戶難以掌握;
(3)有的韻腳窄,不得不偶爾借用其他韻腳的詞來截詞,造成切分音不準。
正是因為早期反切存在如此嚴重的缺陷,後人不斷從各方面改進反切。代表性觀點反映在以下書籍中:
明代呂坤的《交泰雲》,清代潘磊的《雷音》。這兩本書決心擺脫舊反切的弊端,設計反切的基本出發點就是讓兩個字盡可能的拼在壹起讀,拼出切字音。它們的改進可以總結如下:
①反切詞不僅考慮了與切詞相同的音鈕,還考慮了等叫對應。剪字是尹紅字,上字是尹紅字;切字是細音字,上字是細音字;切字是開字,上字是開字;切字是切分字,上字是切分字。
②盡量使用沒有輔音的單詞。
③並不是所有與被切字聲調相同的字都用於反切。在這個問題上,呂坤和潘磊的做法並不完全壹致。呂坤主張以進平切,以切平切,以上切為斷;潘磊主張以平截平,以平截平。
(4)切字為平濁字,反切字照顧陰陽分類,切字平,下字平;切的字是平的,下壹個字也是平的。這是因為當時北方方言和大部分方言的平聲已經分了陰陽。
⑤盡可能減少和統壹反切中的字符,減輕用戶負擔。這種改進雖然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也帶來了新的弊端。壹定要用元音開頭的詞來截詞,而同韻元音開頭的詞畢竟少,勢必要找壹些生僻字來截詞。如果把難認的字當成常用字,就失去了註音的作用。
明清時期,楊的《音韻集》。這本書是1659寫的,已經用茹萍二調寫完了,還沒有用上儒二調寫完。現在,它是茹萍音和入聲音的壹部分。他的改進主要有兩點:
(1)減少反切的字數。楊把所有的韻腳歸納為25類,稱之為《》。將聲音按鈕數量設置為31,稱為“子祖”。每壹個韻腳都分為三類:宏觀、中觀、精細。
“宏”相當於結束音。《宏》韻中確定15字作為上字,13字作為下字。“中”相當於開篇音。《中》韻中確定21字作為反切的上字,24字作為反切的下字。“細”相當於開、閉細音字。《細》韻中確定31字作為反切上字,24字作為反切下字。
“宏”、“中”、“細”上下字總數為124,小於《廣韻》上下字總數的1/12。
(2)盡量選擇沒有聲母的“影射”字作為反切字。有些韻腳沒有“影子隱喻”這個詞,所以我們不得不選擇“小霞”這個詞和其他新詞。楊的改進取得了壹些成績,但也存在壹些不足。因為逆序的話太少,有時候不得不采用“借用”的方法。書上反復說“借”“求”,甚至“鼓勵鼓勵”。
以上學校對反切做了各種改進,但始終達不到理想的情況。只有用壹組符號來分析各種音位,才能解決這個矛盾。
消除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了普通話的音標(24個聲母,16個韻母),淘汰了反切法。
反切線原理
用作反切的兩個字,前壹個字叫反切上字,縮寫為切上字或上字,後壹個字叫反切下字,縮寫為切下字或下字。
音標字稱為割線字,簡稱割線字。反切的基本原則是上字的聲母和切字的聲母相同,下字的韻母(包括中間音)和聲調相同,上下組合就是切字的發音。
如《廣韻》中“冬,皆和”,即以杜的聲母、宗的韻母、聲調來註釋冬。反切的出現是為了彌補讀若、直調註音方法的不足,是漢字註音方法的壹大進步,標誌著漢語語音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