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原稱“閩”。漢代許慎所著的中國最早的字典《說文解字》說:“福建,越南東南。蛇類。”古人稱蛇為長蟲,這表明福建在古代被稱為“閩”,因為那裏有許多蛇,而且當地宗族將蛇作為圖騰崇拜。如今,我省南平市延平區張虎鎮、漳州、長汀等地仍有崇蛇習俗。
最早關於“閩”的記載見於中國古代百科全書《山海經》:“閩在海中,西北有山,海中有中山。”西漢劉歆認為《山海經》是於霞、伯夷“於唐初”所作。東漢王充的《論衡》和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也持此觀點。明代何在《閔書》中也說:“玉屏之水土,不離九州,讓土為貢,利山海之經典。”
另壹些人認為“民”的起源可以在李周的《夏官誌方史》中找到。
從“七分”到“八分”的演變
關於“齊敏”的最早記載見於《李周夏官誌方氏》,其中說:“誌方氏持世界地圖,以區別其州、國、都、夷、巴蠻、、九雲、和人……”東漢時期的鄭玄。唐代賈在《李周書》中說:“熊叔世居濮,子孫分七種,故稱七閩。”
最初,“齊敏”專指周代分散在今福建和浙江南部的七個以蛇為圖騰的閩人部落,後來演變為對福建的泛指。例如,北宋時期,宋真宗·趙恒曾贈福州神童蔡伯熙壹首詩,其中有壹句“福建七景全是美景”。蘇東坡在《送張芝芳寄福福建》詩中寫道:“空無壹物,吳子怨不住,青山長七閩路”。他還在《滁州八景八序》壹文中說,江西贛州的地理位置是“東望七閩,東望四方。”
“八閩”之名始於南宋。北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唐太宗設立福建道,轄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建州、南澗、興化、邵武、* * *六州。由於國家和軍隊處於同壹水平,南宋時有人開始稱福建為“八閩”。樂清學者王和南宋學者朱最早稱福建為“八閩”。孝宗路四年(公元1168)王任泉州知府時,曾在州府衙署題詞:“八閩勝無雙,四海第壹郡。”朱還在閩清白巖山題寫了“八閩越族”四個大字。然而,到南宋末年,壹些歷史書籍仍然使用“七閩”的舊名稱而不是“八閩”。“八分鐘”沒有取代“七分鐘”,但可以互換使用。“八閩”完全取代了“七閩”,這應該是明代弘治二年(公元1490年)莆田人黃編纂《八閩通誌》的開端。
福建不是因為閩江,閩江簡稱“閩”。
旅遊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壹本關於福建的書的第壹句話就說福建被稱為“閩”,因為閩江是該省最大的河流。據我所知,持這種觀點的人相當多。甚至“閩”字在《辭海》中也有解釋,福建“因中國最大的河流閩江而得名。”事實上,福建第壹,其次是福建,其次是福建和閩江。
福建早在於霞、伯夷時期就被稱為“閩”,周代又被稱為“七閩”。“閩”的出現至少有4000年的歷史。福建的名稱始於唐代開元二十壹年(公元733年)。當時,唐玄宗為了加強邊防力量,在福建設置了壹個軍事統帥特使(相當於軍事統帥),並從福州和建州取了壹個字,命名為“福建統帥特使”,與福州巡撫公署並存。最初專司軍事,後發展為福建觀察使、福建使,掌管福建各地的軍事、民政、財政,取代道員壹級,成為當地的最高長官。福建壹直叫1273年。
閩江之名,直到宋代才有史書記載。北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撫州知府程師孟修建道山亭時,請唐宋八大家之壹的曾鞏寫了壹篇《道山亭記》。在該筆記中,說:“福州政府管轄侯的官員,福建的東西在土壤中,所謂福建也在中間。它的土地是福建最平坦的,山脈很遠,而長江在南部,大海在東部。城內外都有畫,旁邊有壹條溝與潮水相通。船承運人日夜屬於門。”由此可見,閩江仍被稱為“長江”。南宋惜春九年五月(公元1182年),晉江人梁可嘉編著的《三山誌》成書時載:“此城東南平,潮在江上,自南臺來。”此時,閩江仍被稱為“大江”。
閩江最早出現在史書中是明代弘治耿旭(公元1490年)出版的《八閩通誌》,由莆田人黃編纂。書中有記載:“浙江閩江源頭龍泉,建在浦城、崇安,古田、閩清、永福三河之水並建,後入海。“此後,崇禎四年(公元1631),晉江人何編纂的《閩書》引用了黃的記載。由於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黃和何都把浙江龍泉誤認為閩江的源頭。事實上,閩江的源頭是今天我省建寧縣均口鎮張家山。閩江之名在史書中出現了500多年,比福建名字的最早記載晚了757年,比“閩”的記載至少晚了3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