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唐宋八大家之壹,又為人父又為人師的蘇洵,其獨特的文學創作風格、“敬詞重法”的人文主義觀、“經世致用”的現實主義觀、“水上風物”的美學理論,對蘇軾的文學理論和創作實踐影響深遠。
1.《大眾水歡》:在文學理論上,蘇洵的“風水相遇”說對蘇軾的散文創作影響很大。蘇洵的最高審美標準是:“水上為時尚,天下為佳。”換句話說,風遇到水相時產生的漣漪是最美麗的。這是蘇洵文學創作的壹個隱喻;這是壹個寓意深刻的形象比喻;這是壹段婉約的描寫,意境優美。妳想,微風習習,掠過明鏡般的湖面,激起壹圈圈漣漪。這股風激起的漣漪是最好的文獻。這個比喻多麽優美而深刻啊!《鐘熊詞文賦說》中的壹段話充分表達了他的觀點:“然而,這兩件東西想要什麽?”無意相求,不期而遇,人生尷尬。它是壹種文本,不是水的文本,也不是風的文本。兩物不可寫,不可不寫,物相生,文從中間來。因此,世界是最好的。今天的丈夫和玉不是溫暖和美麗的,但他們決不能被認為是文章;雕版和刺繡不是文學,但不能與自然有關。因此,世界上沒有營地,只有水和風。"
這段話包含了蘇洵的三個創作理念:
首先,文學創作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主觀和客觀:風和水。水是隱喻創作、藝術修養和文學品質的源泉,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另壹方面,風是對創作的沖動、激情和靈感的隱喻,這是壹種主觀的東西。成功的文學創作,作者的靈感和創作的源泉,這兩個主客觀的東西缺壹不可,這是創作的基本基礎。
第二,更重要的是,蘇洵強調:“水是流行的”,“物是互相造的,但文字是從中來的”。這是壹個非常優美的比喻,給人以異常廣闊的想象空間,並充分品味其中的余味;隱喻本身就包含著不可名狀的美。他說,這件作品是微風吹過湖面泛起的漣漪。它既不是創作源泉的風,也不是創作靈感的水,而是風水相遇產生的漣漪。也就是說,作者必須將客觀創作源泉與主觀靈感相結合,才能創作出最美的文學作品。但蘇軾從蘇洵形象中悟出了“行雲流水”的文學美學思想,其基本特征是:“文理自然,姿態萬千”。蘇軾創造了他所謂的“自然”理論,這代表了他在文章風格方面的美學理想,壹系列精辟的評論,並包含著極其深刻的美學思想。而這種“性論”的語境來源就是奈甫的“流行水放縱”。
第三,蘇洵主張文學自然,言之有物,反對為文學創作而無病呻吟,反對“為上層建築發聲”。人們認為,只有在“不得不做”的情況下構思出來的文章才是世界上最好的文章。蘇洵的文學創作思想對蘇軾影響很大。蘇軾在《江歌集》中說:“壹個曾經是作家的人不能為它工作,但他不能不為它工作。山川有雲,草木有奢,盡是蕭條。而且建在外面,雖然老公什麽都不想要,但是他能得到嗎?我聽說過賈軍的論文,以為古代聖人自己寫不出來。因此,石和他的弟弟最多是文學,但他們從來不敢寫作。”其中,“溫嘉俊的論文”指的是蘇洵的“忠雄福字紋說”,其中說蘇軾和蘇轍兩兄弟服從父親的命令,並有內容的文字。
2.蘇洵的文道觀:蘇洵對所有的文章都提出了“物道三品”的理論:“通論之四用:以事實為據,以言為章,以道為通,以法為察。”既有此經又有此史者。”“事”是用來寫文章的材料,也就是事實,或者它被稱為文章材料。言之有物是必要的。;“辭”表示通順的字;單詞應該分章節寫。“法”是用來檢驗文章是否符合寫作規律的章法和格律。“道”是指壹切事物發展的自然道理,應貫穿全篇。蘇洵認為這四點是所有文章都應該具備的相同要求。這突破了以“明道”為中心的傳統古文理論。這是蘇洵的創新,為當時的古文作家指明了創作規律和方向,從而大大拓寬了古文發展的道路。蘇軾認同蘇洵的文化觀和道學觀,並繼承和發展了蘇洵的這壹觀點。首先,蘇軾所謂的“道”和蘇洵所謂的“道”基本上意思相同。在《日本比喻》壹文中,蘇軾以水喻萬物說:“南方人多,日與水共居。七歲時,妳會遊泳,十歲時,妳會漂浮,十五歲時,妳會漂浮。如果妳沒有丈夫,妳怎麽會痛苦呢?肯定有人獲得了水之道。如果妳和水生活在壹起,妳將在十五歲時得到道。如果妳不懂水,當妳看到壹只船時,妳會感到強烈和害怕。”顯然,蘇軾所謂的“道”已經突破了儒道傳統而延伸到自然、社會等方面,泛指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又如何得道?蘇軾強調生活實踐對人們認識客觀規律的重要性,這是開悟的關鍵。所謂“道可因而不可求”,就是通過實踐掌握客觀事物的規律,而不是停留在口頭追求上。其次,蘇軾主張文道並重,說“吾言文學,必與道相融”,“有道有術”、“意盡”、“文以言誌”是其文道觀的基本內容。他曾對漂洋過海來向他求教的葛李芳說:“天下大事散見於典籍史書之中。妳不能只是做它們,但妳必須捕捉它們並為自己所用。所謂壹物之謂也。沒錢,沒東西;如果妳不滿意,妳就不能使用東西。此章法之精也。”以物自用為比喻,形象地闡述了意義對作文的重要性。這樣,蘇洵關於文學與道教關系的論述得到了拓展和深化。
3.蘇洵的“為壹家”論;風格是壹個作家成熟的標誌。在蘇洵的《賈》中,有許多關於文章風格的論述。有著豐富創作實踐經驗的蘇洵深知風格在壹個作家地位中的決定性作用。他的論文特別註重各種藝術風格的差異,主張文章要“獨當壹面”,要有獨創性,反對抄襲。風格獨具匠心的關鍵在於壹個“創”字。蘇洵是壹個喜歡原創、反對循規蹈矩的人。在評價歷代作家作品風格時,他的見解新穎而精辟。在自己的實際創作中,他真正貫徹了文圭的獨創思想。無論是思想還是文風,蘇洵都力求“直抒胸臆,不墨守成規”。這壹點,蘇洵對蘇軾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就文章而言,蘇軾、荀提倡原創,強調“壹家之言”。在《尚增宰相書》中,蘇軾提出“所謂古人聖賢之言,雖不然,未取也”,反對人雲亦雲,強調要有主見。
這正是蘇洵“得之於心”、“為壹家”觀點的展現。蘇軾的詞也有意識地在婉約詞之外另辟蹊徑,創作豪放詞,並提出要在詞界“自成壹家”,獨樹壹幟。正如鄭板橋所說,“創新標誌著新的二月花”。蘇軾不僅提倡風格的獨創性,而且主張各種風格齊頭並進。他主張作家應該以壹種風格為主,同時吸收其他風格的長處,實現多元化的統壹;反對單調地堅持壹種風格。因為現實生活是豐富多彩和千變萬化的,作者不可能用單壹的、壹成不變的風格來表達它,但他必須用各種不同的風格來表達千變萬化的現實生活。
4.蘇洵的“經世致用”思想:蘇洵主張文學重在“經世致用”,即寫文章要在當今社會發揮作用。可以說他是壹個現實主義者。但是,他的“為文”思想不僅不同於政治家王安石,而且直接為文章的政治教育服務。也不同於理性主義者的“文以害道”,從根本上否定文學的社會功能;甚至不同於壹般古文家所說的“文以載道”。蘇洵認為文學的用途是“經世致用”,他所強調的是對國家、社會、人民、人生的功用。蘇洵在《論玄學》中提出:“君子是書,而工人也是工具,可以從其形狀知道其用途”,強調學者的寫作就像工匠的工具壹樣,應該對現實社會有用。蘇洵本人不僅重視文學的社會功能,而且主張文章要為當今社會所用,他經常認為應該用文學和“為某事而工作”來教育蘇軾。蘇軾在《許儀詩集》中記錄了蘇洵的壹段教誨。蘇洵對蘇軾的教導側重於“為他人做點事”,當時蘇軾只有十歲。蘇軾的兒子繼承了父親的學問,表現出同樣的價值取向。蘇軾非常重視文學的社會功能,主張寫作要“經世致用”“詩要有所為”。蘇軾在他的作品中多次談到這壹思想:人才把智慧和技能放在第壹位,但知識放在第壹位;文章以中國文化為目的,但以身體為基礎。詩要為物而寫,物要用來化舊為新,化俗為雅。
總之,正如《康熙嘉魚集序》中蘇洵的評價:“蓋能馳騁於孟、劉、賈、董之間,自成壹家。繼韓歐之後,又開了壹個長男哥。”的確,縱觀蘇洵的壹生,“雖有百家之書,不在九品之上”,這意味著蘇洵的壹生雖然官階不高,只是壹個九品芝麻官,詩文也不過百余篇,但他獨特的文學創作和見解,獨到的文學理論,繼往開來,自成壹家,遊刃有余,足以招賢納士。對蘇軾乃至後世文壇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難怪他能位列唐宋八大家之列。此外,盡管他的兒子蘇在古今聞名,他仍然不能掩蓋他父親在文學史上的輝煌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