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圍棋是壹種高雅的智力遊戲。從古至今,圍棋壹直是文人的運動,或者說主要是文人的活動。齊秦的書畫、象棋,排名第二。我沒有貶低其他棋類活動的意思,但是圍棋的優雅是其他棋類活動無法比擬的。不可否認,象棋在中國也是壹項智力活動,但壹位名人說,象棋是壹項受歡迎的運動。在中國古代,它和圍棋相比是農民的運動。圍棋是士大夫的樂趣,象棋是小販的樂趣。如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人們,無論老少,在街上“殺”出壹套棋攤,但圍棋卻是要在棋社和客廳裏才能看到。國際象棋對普通大眾的智力發展有所貢獻,但圍棋顯然更上壹層樓。2.圍棋很難學。現在的棋手如果遇到好的啟蒙老師,6-8個課時就在棋盤上玩了。有的棋社,學了二三十個小時,就讓孩子升級。但要真正學到東西,掌握圍棋的真諦,啟迪人生,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我們都知道象棋是壹種高深的智力遊戲,但計算機“深藍”卻在前幾年打敗了國際頂尖高手。因為按照象棋的規則,只要有足夠多的棋局輸入計算機,計算機的運算速度足夠快,就能“打敗”人腦。但是,能打敗壹個業余五段的計算機及其程序還沒有出來。為什麽?在圍棋的棋盤上,有361個交叉點。對於計算機來說,第壹只手的放置是361階乘的計算,而第六只手的放置是355階乘的計算。變化如此之多,所以古往今來的棋局數不勝數,但是不可能,或者說概率極小,找到兩個壹模壹樣的棋局。目前計算機在圍棋的生死上已經顯示出了優勢,但這是壹場局部的戰鬥。面對棋盤,人不僅有精確的計算,而且有運用模糊邏輯的能力,有點類似於“棋感”。在棋局中,往往需要“棄子”和“先手”。棄什麽,先取哪個,是計算、經驗、棋感和對對手棋路判斷的綜合結果。3.圍棋是壹項“殘酷”的運動。圍棋沒有和棋,每局必有輸贏,這在象棋中很少見。壹盤棋有361個子,最小的輸贏在半序之間。也就是說,在1444的半單中,最終的輸贏可能來自於1444中的壹次機會。這不僅是對玩家計算能力的考驗,也是對意誌力的考驗。當盤面向後的時候,我們要盡量壹步壹步的拉回來。在棋局和棋局中,妳可以在落後、落後、弱小的時候努力講和,但在黑白世界裏,不是妳死就是我活。沒有幸運抽獎,沒有和平策略。壹著不慎,滿盤皆輸。即使到了收官階段,勝利在望,卻可能因為三分之壹項目極弱的效率計算誤差而後悔。變化無窮,所以好玩;極其“殘忍”,所以才有了“撕扣子”“流鼻血”的悲劇!(對了,在“三劫輪回”的情況下,圍棋有和棋。但如果不是故意的,“三劫循環”的概率只有幾十萬分之壹。20多年前,有兩支圍棋隊對弈,最後壹輪出現了“三劫循環”。這時候兩隊教練都在握手慶祝,招數很明顯。4.圍棋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哲學意義。這個話題看起來很深奧很神秘,其實很簡單。象棋蘊含著中國封建社會的東方哲學。妳看,棋盤攤開,字、相、的士、車、馬、槍排成壹行,各就各位。等級森嚴,職責分明。君君·陳晨,父親,兒子和兒子,不能越界。(就計算機而言,每個孩子的力量系數都已確定),每個孩子的思維方式和行動方式(規則)都已確定。勇敢的小卒過河後有賞,但也可以胡作非為,而地位低的小卒通常被當作籌碼,所謂“丟壹卒保壹車”,有時連馬槍都不能幸免。象棋也是壹樣,只是獎勵更多。圍棋不是。棋盒裏的每壹個孩子都是地位平等的,也就是地位平等,才開始。他們的力量(作用)在於球員放的位置。位置對了,分力就高(網孔多,這盤棋效率更高),位置不好,分力就低。先手貼眼,壹人壹手,最後的勝負在於妳每壹個力的運用,這是非常公平的。本地和全球都是如此。我不知道這種平等的觀念是如何在等級森嚴的中國古代產生的。這種哲學意味,棋手和家長可能感受不到,水平較低的圍棋老師可能也說不清楚,但圍棋的思維邏輯內在就包含了這種哲學意味。壹旦妳玩圍棋到壹定程度,妳可能會在身上發現這種“味道”,呵呵。因為圍棋的規則,形成了圍棋(有特殊公式)的基本棋藝理論和戰略思想。下棋有大小、急、奪地、棄子、三十六計、孫子兵法等不同的方法。象棋中有常見的奧秘。棋童如果掌握壹些棋理,對孩子的成長大有裨益;棋藝男孩如果學會下棋到壹定程度,就會成為孩子壹生的寶貴財富。齊秦書畫是中國四大古老文化藝術,其中象棋是指圍棋,它伴隨著儒、釋、道等文化藝術,融入了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
圍棋歷史悠久,關於圍棋的起源有很多傳說。壹般認為圍棋起源於帝堯。晉代張華曰:“堯使去教。”還提到舜覺得他的兒子不是很聰明睿智,還做了圍棋老師。宋代的《路史後記》說,姚娶了傅,生了兒子。的行為是不好的,姚去了汾水岸邊,看到兩個神仙坐在壹個綠色的柏樹,劃沙為路,以黑白行列為圖。當皇帝問全有關的技能,壹個仙女說:“朱丹善於戰鬥,但愚蠢,所以妳應該做妳喜歡的事情,放松自己。”他指著沙路上的石頭說:“這叫象棋,也叫圍棋。棋靜,棋圓,天下自立,天下無解。”(見《歷代仙人鏡》)。跟姚學了圍棋,據說他真的進步了。可見,古代人造圍棋,不是為了輸贏而博弈,而是為了陶冶情操、修身養性、增長智慧、表現意境,還關系到自然現象的變化、兵法的謀略、治國之道。
從《左傳》、《論語》、《孟子》等書籍中不難得知,圍棋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在中國廣泛流行。在盛唐時期,圍棋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唐玄宗專門為圍棋棋手設置了官職,稱為“棋待聖旨”,有九個官階,與“畫待聖旨”、“書待聖旨”壹起隸屬於翰林,因此也被統稱為“翰林”。
壹些現代圍棋大師認為,圍棋盤象征宇宙,由360個天體組成,而圍棋盤是19乘19垂直361個棋點* * *,多出的中心點天元是太極,代表宇宙的中心。在舊歷法中,360項的數目是壹年中的天數。將此分為春夏秋冬四個角,白化病和黑子為晝夜,從而象征天地。
從《周易》卷首河圖和《周易》卷首洛書的黑白點布局來看,圍棋也可能與它們有某種淵源。據說圍棋的面相效果是“洛書”,361個交點,8個方位星,72個周邊交點對應360天,八卦,72個相位。棋子呈扁圓形,上凸下平,分黑白,象征陰陽。在甘肅敦煌莫高窟石室中發現的南北朝象棋經典也載有“三百六十壹枚,仿周日之度。”
從實踐者的角度來看,圍棋和周易、河圖、洛書、八卦壹樣,都不是這段人類文明創造的文化,而是史前文化,實際上是上帝傳給人類的文化。難怪民間有“此物只應天上有”的說法。又如《李璇漫衍》雲:“圍棋之始,非人之事:始於巴瓊之橘,始於周穆王之墓;繼石室之後,尚山亦有,為仙家之器。”
圍棋形式簡單,只有黑白棋子,規則簡單,但其玄妙是其他任何棋類無法比擬的。圍棋只有361個棋點,卻變化無窮。如果在壹秒鐘內統計壹個棋形的變化,那麽要數完所有的棋形就需要上億年的時間。沈括在談及《孟茜碧潭》中圍棋的變數時表示,“大約43個字壹排就是遊戲數。”是361次方,這裏的4300萬不代表43萬。所以“古往今來沒有壹樣的遊戲。”聲明。
圍棋博大精深,神秘莫測,超出了人類的智慧。作為上帝留下的文化,古往今來,很多皇帝、將軍、文人、普通百姓都曾享用過它的衣裝,也演繹出了很多傳奇故事、優美詩篇,甚至軍事寫作的算法、治國方略,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壹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