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
納米
Mbth:
納米
另壹個名字
納米米
屬性
長度測量單位
寬宏大量;容忍
pow(10,-9)[m]
相關視頻
妳身邊的納米材料
552,000次播放|01:10
快的
航行
發展歷程:三個概念延伸概念、科技特點、國內成果推動納米金屬在物體醫學中的應用。
基本含義
單個細菌肉眼不可見,顯微鏡測得直徑約五微米。假設壹根頭發的直徑為0.05 mm,沿軸向平均切成5萬根,每根的厚度約為1nm。換句話說,1 nm就是0.000001 mm,納米科學與技術,有時也稱為納米技術,是研究結構尺寸在1到100納米之間的材料的性質和應用。納米技術的發展導致了許多與納米技術相關的新學科。有納米醫學、納米化學、納米電子學、納米材料、納米生物學等等。全世界的科學家都知道納米技術對科技發展的重要性,所以世界各國都不惜花費大量資金發展納米技術,試圖搶占納米技術領域的戰略高地。
從目前的研究來看,關於納米技術有三個概念:
第壹個是1986年美國科學家德雷克斯勒博士在其著作《創造的機器》中提出的分子納米技術。根據這壹概念,可以使結合分子的機器實用化,從而可以任意結合各種分子,制造出任何壹種分子結構。這個概念的納米技術並沒有取得重大進展。
二是將納米技術定位為微加工技術的極限。即通過納米精度的“加工”人工形成納米級結構的技術。這種納米級的加工技術也讓半導體小型化達到了極限。即使現有技術繼續發展,理論上最終也會達到極限,因為如果電路的線寬逐漸減小,形成電路的絕緣膜會變得極薄,破壞絕緣效果。此外,還有發熱、顫抖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研究人員正在研究新的納米技術。
第三個概念是從生物學角度提出的。原來生物在細胞和生物膜中都有納米級的結構。DNA分子計算機和細胞生物計算機的發展已成為納米技術的重要內容。[1]
納米效應是指納米材料具有傳統材料所不具備的奇特或異常的物理化學特性。比如原本導電的銅,在壹定的納米尺度極限下才會導電,而原本絕緣的二氧化矽和晶體,在壹定的納米尺度極限下才會開始導電。這是因為納米材料具有粒徑小、比表面積大、表面能高、表面原子比例大的特點,以及其特有的三大效應:表面效應、小尺寸效應和宏觀量子隧道效應。對於固體粉末或纖維,當其壹維尺寸小於100nm時,可稱為納米材料。對於理想的球形顆粒,當比表面積大於60㎡/g時,其直徑將小於100nm,達到納米尺寸。
現實中,很多材料的微觀尺度大多以納米為單位。例如,大多數半導體工藝標準以納米表示。直到2017年2月,最新的中央處理器(CPU)進程是14nm。納米別名:納米。
發展歷史
納米技術和微電子技術的主要區別是:納米技術是通過控制單個原子和分子來研究特定功能的實現,它是利用電子的波動來工作的;而微電子技術主要是通過控制電子布居來實現其功能,利用電子的粒子性來工作。人們研發納米技術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對整個微觀世界的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