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書法家,既是“書聖”的第七子,書法也不如其父。因此,他和父親並稱為“二王”,父子二人因在書畫方面的卓越成就,與張芝並稱“書中四聖”。雖然王羲之的家人都擅長書法,但只有王獻之最有才華和創新精神。他沒有被父親的風格和名氣拖垮,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字體。
王獻之書法作品
王獻之應該在七八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習書法了。他的啟蒙老師自然是他的父親,壹位書法家。他從小就立下宏願,要成為像父親壹樣甚至超越父親的書法家。於是他每天努力練習,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他最著名的書法字體是行書和草書,但他在其他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草書代表作有《鴨頭丸帖》、《中秋帖》等。但是到了唐朝,所有的復制品都已經做了,他的原作也全部失傳了。他的《鴨頭丸帖》包含15字。清代學者吳奇珍對這幅書畫作品評價很高,認為它典雅、飄逸、優美、自然、有趣,是至尊寶。而他的中秋貼,22個字,看起來如新,天下罕見。清朝皇帝在三希鐵年收藏了這本字帖,它與王羲之的《快雪晴帖》和王訓的《袁波帖》並列為中國書法的最高水平。
王獻之曾經創造了“壹種書法”,改變了他父親的草書風格。其氣勢豪邁,氣勢磅礴,為世人所稱道。
王獻之有什麽作品?
王獻之在中國書法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不僅與父親並稱“二王”,還與另外兩位書法家張誌、鐘繇並稱“書中四聖”。他最著名的書法字體之壹是行書和草書,但他在其他字體方面有很深的基礎。他的書法風格在借鑒和吸收前人的基礎上,大膽創新,融入自己的思想和理念,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書法風格。主要作品有《中秋貼》、《洛神賦十三行》。
王獻之書法作品
再來看《中秋貼》,這是王獻之草書的代表作。清朝乾隆皇帝的收入是三希鐵。這個“三喜”就是稀世珍寶的意思。除了王獻之的《中秋貼》,另外兩部作品分別是王羲之的《快雪中的艷陽貼》和王訓的《袁波貼》。這三幅作品被甘龍認為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最高水平。中秋貼又稱十二月貼,原本是五行三十二字,現在是三行二十二字。此書法貼奔放,壹筆而成,氣勢磅礴。可謂至尊寶。目前此帖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然後是《洛神賦十三行》。此帖又名《洛神賦》或《十四行詩》,是王獻之小楷的代表作。這個帖子是關於馬健的,內容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詩人魏的傳世佳作《洛神賦》。目前此帖原件已失傳,其余為拓片,主要分為“碧玉拓片”和“白玉拓片”。這個帖子用筆大膽,造型帥氣,文筆蒼勁,卻又韻味十足。
除了這兩部代表作,他還有《二十九日帖》、《新娘黃湯帖》、《鴨頭丸帖》等作品。
王獻之《十二月郵報》賞析
這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獻之的傑作。本帖開頭的“十二月”二字是楷書,但由四字改為草書。堅持寫,堅持寫。第二行有七個字,前六個字壹筆相連。之後休息多了,休息少了,局面優雅了。但由於年代久遠,現已失傳,至今保存的十二月帖為木刻,與原作有些出入。如果是根本看不出來的秘籍,那麽草縱和宏逸的趨勢應該更有氣勢。
王獻之12月郵報
原作最著名的收藏者應該是宋代書法家,在宋代學者曹之歌所刻的《十二月帖》第壹卷中也有出現。據明代書畫家考證,根據《十二月帖》和《寶金齋書法帖》年份中的“清直發”二字,可以判斷此帖為同壹帖,只是後來分離,無法交流。這個帖子除了前三個字是楷書,其他都是草書。唐代書法家張淮認為,王獻之可以壹筆寫完,即從第壹個字到最後壹個字的所有筆畫都是不間斷的。但是這個帖子裏出現了這種傾向,只是不夠明顯。直到唐代的張旭和合,才真正出現了壹種草書。
張淮_也認為,王獻之創造了壹種全新的書法風格,改變了原來單純的面貌,大膽創新,取得了和父親壹樣的地位。這壹點從12月的帖子中也可以看出來。
王獻之在書法方面的成就令人驚嘆和欽佩,他留給後人的書法作品是我們民族寶貴的文化財富和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