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壺酒,壹桿尼龍,世界上有多少人?
壹個春風,壹條船,壹個繭和壹個輕鉤。
花滿朱,酒滿甌,妳自在浪。
——李漁《漁夫》
很難想象這兩首《漁父》是李漁寫的。以花間詞為代表的晚唐五代詞大多別有歌、宴、相思等。然而,這兩個漁民有壹種格格不入和獨立的味道。深宮高墻中長大的李煜見慣了風流韻事,善於傷春悲秋。這個詞牌名和“漁夫”這樣的詞出現在他的人生字典裏有點出人意料。
不過,說奇怪也不奇怪。
五代之際,天下熙熙攘攘,閑人高士避難深山,漁樵確實不少。文人李煜懶於帝王政治,但他隱居大澤的理想並不是裝出來的。海和天空通過潛水跳躍,各種嚴寒的日子爭奪自由。有什麽比煙波江上漁民無憂無慮的形象更讓籠養的金絲雀羨慕呢?如果妳真的能向英俊的漁夫學習,在船上拉弓,祭祀三河五湖,壹壺酒和壹桿尼龍,讓萬裏逍遙,為什麽要羨慕他作為壹個不安分的國王在最後的日子裏?
而且,據說這兩首《漁父》是李煜在大哥吃醋的時候寫的。事實上,他在詞中刻意描述的人生理想是告訴他的兄弟他所做的事情。
漁夫的形象源自《楚辭》。
在流放屈原的路上,他在江灘遊了壹天,走在河岸上,看起來憔悴而憔悴。當壹個漁夫看到這壹幕時,他問道:“這個兒子不是三閭博士的!為什麽會這樣?”屈原回答說:“天下皆濁,我獨壹人。所有人都喝醉了,我獨自醒來,所以我能看到它。”漁夫說:“聖賢不執著於事物,而能與時俱進。世界是泥濘的,為什麽不吐出它的泥,掀起它的浪?每個人都喝醉了,為什麽不餵壞的和吸它?為什麽要深入思考和高舉高打,讓自己成為?”屈原又回答說:“聽說洗新的要打冠,洗新的要抖衣;安可以用自己的身體觀察,但收到東西的人呢?我寧願去香柳,被埋在壹條河魚的肚子裏。安可以白得沾滿世俗的灰塵!"
漁夫微笑著,擊鼓歌唱,漸行漸遠:“洶湧波濤中的水清澈透明,妳可以握住我的流蘇;洶湧波濤中的水是渾濁的,妳可以舔我的腳。"
因為清醒的堅持和痛苦,誰的境界更高?也許是真的,清人自清,世道渾濁。
所以我特別喜歡《漁歌》裏的綠竹帽綠蓑衣,斜風細雨不用回。張自詡為煙鬼,博覽群書,多才多藝,詞、詩、畫俱佳,性情豪放,長期沈溺於杯中之物。他隨性而有趣,是壹個真正意義上的“漁夫”般的好人。
唐肅宗曾經給了他壹個奴婢,所以他娶了他們,並分別給他們取名為“漁夫”和“喬青”。據說“漁翁使他持君采綸,蘆葦滿瀝,柴火青使蘇蘭付桂,茶香在竹中煎”,使山水禪入尋常夫婦,自有仙趣。當魯豫和裴秀問他的隱形眼鏡時,他回答說:“它太空曠了,不能住在壹個房間裏,而夜月為燈拍了同樣的照片。我沒有離開過四海王子。有什麽聯系?!"這其中的含義真的比菩提語的“空無壹物,凡塵何處?”天地至親,四海自在遊。生活的起起落落就像早上在河上抓魚,晚上回家在燭光下談心。為什麽壹定要念念不忘呢?
當顏真卿被任命為湖州刺史時,他帶著壹艘破爛的船去拜訪,並想為他建造壹艘新船。他感謝他:“我想,如果我挑起壹艘漁船,我想去江湖來回,這是野夫的幸運!”
白樸的《醉東風》也有《漁父》:
黃河岸邊的白坪渡口,還有綠楊堤紅蓼灘。雖然沒有並駕齊驅的交流,但也有人忘記了他們的機器朋友。秩序虬江白鷺沙鷗。鄙視da的人是不識字的人。
浪裏自由,但可惜這樣崇高的境界不是困於名利的營俗者所能企及的。
陸遊《南唐書》說:五代時天下分亂,眾賢君子皆從山野大澤傳入,以不入仕為賞。
《南唐隱逸傳》載有石、沈彬、陳匡等十多位有遠見卓識的當代文人,但他們大多因早年未能施展才華而拒絕入仕隱居。甚至假裝瘋狂癡迷。
南唐時,中原天下大亂,石和韓熙載前往李汴避難。當時,李汴輔佐吳,重用宋。石自薦,說他可以完全取代宋。宋自視甚高,自然不服,遂喚史設宴款待。在宴會上,他想出醜,這使他當場填寫了這本書,既要知道仕途經濟又要知道浪漫技巧。石當時已經半醉,當場拿了好幾條。作家不停地寫,寫了好幾篇漂亮的文章,文字光明磊落。四人都印象深刻,連宋也不得不承認失敗。
石屢立大功於李汴,而中原卻是川流不息,天下只富於江淮。我們應該抓住機會,長驅直入,確定中原。不要等機會過去了,總有壹天我們會後悔的。而李汴喜愛他的才能,卻拒絕采納他的計劃。石天生瘋瘋癲癲,壹氣之下,南遊九江羅星灣,隱居山林。他每天開著壹輛鐵車,車上掛著壹個酒壺,帶著壹個總喇叭的男孩,並為他扛著壹架鋼琴和壹個酒瓢,留在廬山,不關心世界。在保達大學的早期,李菁網羅了世界各地的名人,韓熙載向中國領導人李菁推薦了石白煦。當李靖設宴款待並訪問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時,他假裝聾啞,只說人們在野外只是捕魚並知道國家計劃。甚至當他喝醉時,他還在寺廟前的石階上撒尿。李靜脾氣很好。我不知道他是如何借酒裝瘋的,但他仍然稱贊道:真是個隱士。我知道它很難用,所以我可以讓它回到山上。
十多年後,李璟搬到了首都張羽,路過了李澤。史書空時,李靖問他能不能造壹個新句子。他說,他在《雞舍詩》裏只有兩句:風雨露屋,渾家醉。這是對南唐君主不顧國家大事、縱情享樂的明顯諷刺。元宗的臉變了顏色,但他仍然給了她衣服、絲綢和酒。許嶽勸他說:“先生,如果妳不肯讓步,妳能讓妳的兩個兒子當官嗎?”史曰:“野人有子,聖人立功,以道示師,愚人負薪捕鹿以養母。仆人不要緊,也不敢累。”也不願虧欠法庭。臨終前,石對次子說:“宮裏還藏著壹瓶宮贈我的酒。我死後,妳要把這酒和藜麥棒壹起埋在我的棺材裏,在接下來的四個小時裏不要向我獻祭。”從這些遺言中,我們可以隱約看出,其實石對還是非常看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