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淺析湖南祁劇的歷史與淵源

淺析湖南祁劇的歷史與淵源

祁劇是湖南的地方劇種之壹。又稱祁陽隊。民國時期叫祁陽戲,在祁陽成型後定名為祁陽戲。祁劇分布廣泛。特別是在湖南壹代,如果妳不太了解祁劇,也沒關系。本期,我將為您詳細分析祁劇的歷史發展。來看看吧!

祁劇是湖南地方劇種之壹,又名祁陽團,民國初年稱“祁陽戲”,清末稱“淳安戲”。因形成於祁陽而得名。祁劇廣泛流行於湖南省祁陽、衡陽、邵陽、零陵、郴州、懷化等地區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泉州、桂林、平樂、柳州、江西南部、廣東北部和福建西部等地。

祁劇起源於弋陽腔,明初傳入祁陽,與地方藝術融合後逐漸形成。據說是在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益陽方言隨江西移民傳到祁陽,逐漸流傳形成的。弋陽腔最早的劇目是《目連傳》,被稱為“祁劇之祖”。明代後期,祁劇已成為湖南的壹種流行劇種。據清同治九年編纂的《祁陽縣誌》和《藝文》記載,明朝末年,祁陽已有較為健全的戲班活動體系。

高腔是祁劇最早的聲腔。清代康熙後期,祁劇在整合徽調、漢調、西黃調後逐漸形成了戲腔(南北道)。在後戲劇的發展過程中,南路受到了宜黃戲劇交流的影響。隨著其流行程度、劇目和表演藝術的變化,其聲腔形式日益豐富。

清代康乾時期,齊戲社有了很大的傳播和發展,遍布廣西、廣東、江西、福建等省。清朝嘉慶年間,著名的祁劇班社有吉祥班、老四樂班等。鹹豐、同治(1851-1874)以後,齊戲全面發展,新劇社、劇種、名家不斷湧現。

當時有三個班:普通班、中班和江湖班:壹是普通班。壹般藝術家在完成教師學位之前已經在系裏工作了三年,期間的活動都是在班上。早教班活躍在白水、零陵、桂枝、祁陽等地。第二,中產階級。壹般徒弟離開部門後,還要再幫師傅三年。

在此期間,學徒們仍邊學戲邊唱歌,賺取微波收入。這壹時期被稱為“中產階級”。第三,江湖階層。最早的江湖班是康熙年間在武岡地區演出的老春華班。乾隆年間,有方清班、瑞華班和新西塘班等班級。在光緒年間,有著名的班級,如榮慶班和老永和班。晚清時期的四喜班、榮慶班、老永和班、天仙園合稱“四大名班”。

在祁劇界,藝人有“三赴贛南”之說,第壹批是在乾隆年間;第二批是同治末年的仁和班;第三批是清末民初的復興班。道光統治時期,由藝術家龍明信領導的新富祥班在江西寧化壹時名聲大噪。民國時期,祁劇第壹個女班——梨花班於1933在祁陽虹橋成立。

新中國成立後,劇團發展壯大。1956年,湖南省共有29個祁劇社團,* * * 1972人參與其中。從1958開始,不斷創作現代劇,如《送糧》《新坡將軍》等。1960年湖南省奇劇藝術團匯報演出《鬧屋》;同年,湖南省齊劇院開工建設。

1963省戲劇學院成立齊劇系,開始招收專業學生。十年動亂後,齊戲藝術滿目瘡痍,從1978開始才逐漸恢復。1980年末,湖南省文化局組織開展了全省祁劇教學展演活動,遴選了24部優秀劇目視頻,為祁劇保留了大量優秀表演藝術素材,為祁劇的保存和發展做出了巨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