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美院上初中的時候,肖復興就開始寫短篇小說和散文。當時學校裏有兩張乒乓球桌那麽大的墻報《百花》,師生都可以投稿。初二的時候,肖福興突發奇想。他對同學說:“我們自己辦壹份墻報吧!”說幹就幹,他們辦了壹期“小百花”墻報,肖福興被選為主編,每期把400字的稿子貼在小黑板上,放在教室裏。後來小黑板放在樓道裏,受到了學校師生的好評。
真正用鉛字印刷的文章是壹幅肖像。那是小福星初三的時候。他的作文《壹幅肖像》被推薦參加北京市少兒作文比賽,獲壹等獎。“獎品是壹本新華字典”。蕭福興永遠不會忘記的是,這篇作文讓他和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葉聖陶先生有了壹段彌足珍貴的“忘年交的文學緣分”。
那年暑假,老師拿了壹本油印的《壹幅肖像》給肖福星,告訴肖福星葉聖陶老師已經逐字修改了作文。原來,葉聖陶對這次征文大賽非常重視,對所有獲獎作品都進行了審閱和修改,並在每篇文章後面都寫了評語。後來這些獲獎作品,加上葉聖陶的評語,被編成了壹本文集《我和姐姐爭冠軍》。令肖福興興奮的是,葉聖陶還邀請獲獎學生去看望他。“當時葉聖陶先生60歲左右,平易近人。他給了我們很多鼓勵。那時候我還是個孩子,很高興能得到壹個大作家的指點。這也是我第壹次見到偉大的作家。”
葉聖陶的長子葉至善也是蕭福興初踏上文學道路時幫助過他的“貴人”。1971年冬天,已經插隊到北大荒七星農場的肖福興,被派到離農場l8裏的豬號餵豬。豬裏有200頭豬,包括班長,壹個當地農民,甚至肖福興,還有壹個山東來的流浪兒。只有幾個人,也沒什麽事做,也看不到人。孤獨和淒涼像壹張網緊緊纏繞在肖福興的心頭。
在這種形勢下,肖復興寫了散文,寫了自己的插隊生活。他想把散文寄給葉聖陶,向他請教。但當時葉聖陶已被列入倒臺名單,蕭福興不敢與他聯系,就把信寄給了葉聖陶的長子葉至善。葉至善很快給蕭福興回信,說寫得很好,可以發表了,並逐字修改了蕭福興的散文,並作了評論。有些文章改動很大,他又抄了壹遍又寄回去,怕肖福興看不清楚。葉至善當時是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的社長兼總編輯。他剛從河南的五七幹校回來,在家“閑著”。他像父親壹樣關心和幫助肖福星這個素不相識的年輕人,給了肖福星很大的鼓勵和信心。現在回想起葉聖陶父子對自己的鼓勵和關懷,肖復興的語際感激之情自然流露,“是他們給了我無私的幫助,在我的文學生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