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源編輯
虛無主義壹詞源於拉丁語“nihil”,意思是“壹無所有”。《牛津英語詞典》認為它是在1817年進入《英語詞匯史》的。Aise(修訂版aise(1995)認為它在1787年進入法語詞匯,虛無主義最早用於1761年,但當時它指的是宗教意義上的異教徒。雷還認為,1829出現在今天的俄語中是因為這個詞滲入了現代語言。
拉丁語中的不定代詞nihil是由nihilum簡化而來的。
定義編輯
虛無主義有時被認為是壹種認為真理不存在的信念。這種信念很難以其最極端的形式得到證明。因為有人認為它包含了壹個自相矛盾的謊言:如果真理不存在並且是真的,“真理不存在”本身就不是真的,從而證明了自己的錯誤。對此更復雜的解釋是真理可能存在,但它在現實中是不可觸及的。
但事實上,上述說法並不具有說服力。因為上述論點是基於壹個隱含的假設,我們稱之為“排中律”(即“壹個命題要麽是真理,要麽不是真理。”這個命題),也就是說,在反駁“真理不存在”的虛無命題之前,先假定“排中律就是真理”。其實這是壹種不合理的循環論證。既然虛無主義反對真理的存在,它也反對排中律就是真理的假設。因此,上述關於“虛無主義的矛盾”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
然而,這兩種說法都是在壹個命題證明另壹個命題即排中律的真理的前提下討論虛無主義的真理,並用虛無主義證明排中律的真理。這構成了壹個循環論證。
另壹些人認為虛無主義者意識到真理存在但無法在實踐中實現,因此虛無主義者認為尋求真理的行為是徒勞的。
哲學編輯
警惕虛無主義。
警惕和反對虛無主義(2篇)
虛無主義與馬克思:重新思考,作者劉森林,發表於《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第3期,2010。文章認為“虛無主義”有三個主要語境和四層含義:1。施特勞斯稱之為特殊的德國現象,認為現代文明在道德價值層面逐漸陷入“豬城邦”;2.尼采所謂的柏拉圖主義壹直將超感性世界視為真實的,同時將感性生成世界貶低為虛幻的世界;3.諾斯替主義認為現實世界是完全墮落和虛無的;4.完全虛無主義脫離了柏拉圖主義,在新的價值創造之後最終否定了所有(新創造的)存在的真正意義,構成了作為尼采虛無主義的隱性解釋的第四種虛無主義。
雖然屠格涅夫使虛無主義壹詞家喻戶曉,但它是由弗裏德裏希·海因裏希·雅科比(1743 -1819)首次引入哲學領域的。雅各比想用這個詞來表現理性主義的特征,尤其是康德的批判哲學。他認為所有的理性主義都可以化為虛無,所以我們應該盡量避免它,並回到某些信仰上來。
尼采後期的作品主要是關於虛無主義的。《權力意誌》壹卷由尼采筆記1883至1888組成。他將其命名為“歐洲虛無主義”,並認為這是19世紀的主要問題。尼采將虛無主義定義為使世界尤其是人類變得無意義、客觀和可理解的真理和本質價值。
盡管後現代主義被壹些人嘲笑為虛無主義,但就虛無主義者傾向於失敗主義而言,它並不符合上述虛無主義公式。後現代哲學家試圖找到力量和理由來慶祝他所探索的各種獨特的人類關系。虛無主義和懷疑論經常被放在壹起比較,因為它們都拒絕知識和真理。但是懷疑論者不必對道德概念的現實性下任何結論,也不必在不了解事實的情況下討論存在的意義。
特定領域的編輯
歷史虛無主義
歷史虛無主義否定歷史的規律性,承認支流而否定主流,通過個別現象否定本質,通過孤立地分析歷史中的階段性錯誤來否定整個過程。專家學者將歷史虛無主義定義為歷史唯心主義。
歷史虛無主義認為地理、時間、材料、氣候和文化傳統等環境因素決定了歷史走向。在“不可避免”的歷史潮流中,個人別無選擇,只能無所作為;即使妳在“妳能不能做到”這個問題上直觀地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妳也不能指出如何去做。這兩個問題是歷史虛無主義的標簽。[1]
否認太平天國來自歷史虛無主義的混亂【1】
近年來,網絡媒體有壹種否認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的傾向。對此,《人民論壇》雜誌等媒體認為,以否定中國近代革命歷史為切入點,否定中國人民的反侵略鬥爭,否定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實際上是歷史虛無主義(海外網10 10)。這壹分析壹針見血,引人深思。
歷史虛無主義否定歷史的規律性,承認支流而否定主流,通過個別現象否定本質,通過孤立地分析歷史中的階段性錯誤否定整個過程。歷史虛無主義的壹個明顯代表是中國全盤西化的宣傳者。他通過對中國壹些階段性錯誤的分析,想徹底抹殺先輩的革命和中華民族爭取獨立的歷史。專家學者將歷史虛無主義定義為歷史唯心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植根於西方自由主義。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新鮮空氣,推動中國經濟、文化和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中國的綜合國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強。與此同時,我們不時看到壹些來自中國和外國的人以懷疑的眼光看待歷史的奇怪圖像。自由主義也有壹些合理的成分,但如果任何事情走得太遠,就會產生問題,就像真理走得太遠,就會成為謬誤壹樣。近年來,壹些國家突然更換國旗的原因除了經濟和政治原因外,自由主義的猖獗是壹個可怕的原因。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了思想解放,然後我們有了思想多元化。但是在很多價值觀面前,我們不能迷失方向。提倡解放思想絕不是壹廂情願,更不是拋棄核心價值體系。因此,我們必須有正確的歷史觀,不能動搖我們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在壹些青少年的心目中,不僅中國歷史,特別是中國近代史是空白或混亂的,而且沒有是非之分。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人們會動搖自己的信仰。如今社會上壹些怪現象的出現,如官員相信風水,從壹個角度來說也是歷史虛無主義影響的惡果。
壹個國家、壹個民族、壹個政黨都會有自己的歷史。人們反對對歷史采取我所需要的務實態度,但我們也必須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事求是,堅定信念。因此,我們需要對網絡上出現的歷史虛無主義保持高度警惕。
民族虛無主義
民族問題上虛無主義的表現。虛無主義壹詞是德語虛無主義的意譯,來自拉丁語Nihil。德國理想主義哲學家F.H .雅各比在給費希特的信中首次使用了這個詞。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尼采把否認歷史傳統和道德原則的現象稱為虛無主義。民族虛無主義無視民族特性,抹殺民族差異,否定民族文化傳統和歷史傳承,甚至認為“民族”是壹個虛構的概念,從根本上否定了民族的存在。
歷史上,壹些封建專制國家的反動統治階級斷然否認其他民族的存在。馬克思曾經嘲笑法國蒲魯東在19世紀宣稱的“國籍是無稽之談”和“所有民族特征和民族本身都是陳腐的偏見”的論點。在帝國主義時代,資產階級認為民族和國家主權的概念已經過時,將被壓迫民族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視為“地方極權主義”,主張“人格自由”應以超國家主義和世界主義為基礎,欺騙和誘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脫離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與帝國主義進行政治和經濟上的“合作”。資產階級經常利用民族虛無主義為壓迫本民族和侵略其他民族服務。[2]
文化虛無主義
當我們想瀏覽文化現象時,我們必須先畫出它的邊界。文化這個詞在使用中有許多含義。“簡單地說,可以分為三類。第壹,物質活動水平。文化作為壹種人類現象,是壹個人與人之間不斷生成的過程。因此,“文化”就是“人性化”。如果把人化理解為現實的事實,那麽它就是人的物質生產活動。第二,精神活動水平。文化不能直接等同於人們的心理、情感和思想,而是它們的表達方式,因此文化是指人們對宗教、藝術和哲學的建構,以及各種風俗、習慣和制度的建立。三是文字符號的層次。因為文字符號是人們精神活動的集合,是文化最集中的表現形式。因此,人們將學習文化等同於學習文字,並將文化哲學命名為符號哲學也就不足為奇了。”在我們日常語言的使用中,這三種文化的含義可以說是同時使用的。也許第二個語義是最廣泛使用的,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眾所周知的文化。
雖然文化現象壹直伴隨著人類歷史,但它只是成為當代世界的壹個突出問題。因為人類漫長的歷史主要是物質生產活動的歷史,而不是精神活動的歷史。在從事物質生產活動時,人們基本上依靠自己的身體,依靠自己的雙手。只是在工業革命之後,人才才逐漸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獲得了自由。如果說作為機械技術的第壹次工業革命是人類身體的解放,那麽作為信息技術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就是人類大腦的解放。當代世界的文化問題實際上是信息技術時代的產物。信息技術讓人們在從事物質生產的同時,更有可能從事文化生產和消費。不僅如此,它還為文化生產和消費本身開辟了前所未有的前景。從這個意義上說,當代世界的文化基本上是壹種信息文化,或媒體文化,如書籍、電影、電視、互聯網、手機等,它們已成為當代文化的主要載體。
中國當然是壹個古老的國家和文化大國。與以基督教為主體的西方文化不同,中國形成了儒家、道家和禪宗文化,這些文化影響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然而,自19世紀以來,中國的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壹樣,壹直面臨著生存危機。壹方面,基督教及其相關的西方文化在帝國主義的幫助下進壹步入侵中國,給了中國文化致命壹擊;另壹方面,中國文化本身的衰落也導致中國人懷疑其根基。文化危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壹個嚴重問題,但比它更嚴重的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生存危機。因此,政治問題壓倒了文化問題。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中華民族反對外國民族的鬥爭,其次是被壓迫者反對壓迫者的階級鬥爭,最後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代化,在這裏經濟被理解為最大的政治。只有當經濟建設發展到壹定階段時,文化問題才迫切凸顯出來。
這是因為文化的發展與整個社會的其他方面,如經濟和政治,是不平衡的,是有矛盾的。說明物質文明建設相對超前,而精神文明建設相對滯後。這導致整個社會出現了許多問題,不僅生活缺乏多樣性和豐富性,而且心理和精神上也出現了病態。然而,所有這些問題都引起了壹種時代感:不僅要建成小康社會,而且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小康社會的全面不僅意味著物質文明建設,還意味著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所謂精神文明,就其主體而言,就是文化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同時,也是和諧社會的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使命根本上是克服社會中的各種矛盾。但是構建壹個真正的和諧社會包括三個基本方面。第壹是社會和諧,是人與社會之間的公平正義;其次是生態和諧,即人與自然的友好共處;最後,精神和諧,即真善美成為人們的精神支柱。事實上,和諧社會中的精神和諧對當代中國的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國的現代化不僅提出了文化建設的概念,而且提出了制度轉型的要求。長期以來,受計劃經濟的影響,中國的文化機構和設施屬於政府並由政府管理,因此它們不得不服從行政幹預並為行政服務也就不足為奇了。然而,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整個社會已經完成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根本轉變。與此不同的是,文化機構及其設施仍然停留在計劃經濟的限制中,遠離市場經濟。為了適應整個社會的發展變化,文化建設必須考慮新的出路。人們提出的是文化產業問題。這只能說明,雖然文化本身有其社會和公益意義,但它也必須把自己視為壹種產業,就像工業、農業和服務業壹樣。所以文化必須把自己當作商品,把它放在市場上,遵守市場的規則,生產、交換和被消費。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麽文化不僅會成為文化產業,而且會被產業化。
文化建設成為文化產業建設是必然的。事實上,這只是開始,遠遠沒有結束。盡管壹些文化產業取得了很好的效益,但整體上仍然存在許多困難。拋開這壹點不談,就文化產業在整個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而言,中國與美國等西方國家仍有很大差距。但關鍵不在於人們是否應該堅持走文化產業之路,而在於人們應該如何走文化產業之路。
當前的文化產業建設必須面對中國文化現狀的種種問題。這主要表現在不同方面的文化發展不平衡。
首先是人才和流行文化的區別。中國的文化人才無疑在文化消費方面具有優勢。他們是大學教授、作家、藝術家和其他文化專業人士。除了閱讀哲學、宗教和藝術方面的書籍外,他們還在不同的時間參觀美術館、畫廊和劇院。與此不同的是,普通大眾可能主要在電視機前度過他們的時間,被各種節目,尤其是流行的電視劇所吸引,當然他們可能會去歌舞廳唱歌跳舞。毫無疑問,人才和流行文化之間的差異是顯著的,正如傳統所說,這是陽春白雪人和下裏巴人之間的差異。但今天的問題是,人才文化缺乏對流行文化的引導。相反,大眾文化往往借助大眾文化對人才文化構成沖擊。
其次,城鄉文化的距離。因為中國城鄉二元結構的特征突出,文化差距尤其觸目驚心。城市的發展日趨現代化,但農村的建設卻相對落後甚至停滯。當城市居民借助有線電視、互聯網和各種先進的文化設施等各種現代技術享受各種文化產品時,農村人只能在電視上觀看少數幾個節目。也許當地文化更多的是關於傳統節日、婚禮、葬禮、麻將和賭博。城鄉文化之間的距離的壹個典型例子是超級女聲比賽。當城市狂歡並為之癡迷時,農村卻對此極度冷漠和不感興趣。
最後是中西文化的矛盾。當代中國不再是壹個閉關鎖國的國家,而是面向世界,以積極的姿態參與到全球化的浪潮中。這也導致中國當代文化不僅保持了中華民族自身的文化,而且還擁抱了世界,主要是西方。因此我們看到兩種情況,壹方面是儒家文化的復興,如閱讀經典、尊重孔子和開辦國家學院,另壹方面是基督教文化和現代西方文化的引入,如基督教神學的引入和年輕大學生對西方生活方式的接受。在壹定程度上,西方文化強於中國文化。壹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面對西方情人節的玫瑰、燭光、葡萄酒和咖啡,中國浪漫、富有想象力和詩意的七夕被遺忘了,即使被冠之以中國的情人節,也無法激起那些癡情男女的期待。
除了上述問題之外,當代中國的文化建設還存在許多問題。它們是文化產業發展中不可避免和必須解決的問題。然而,這種文化產業的不平衡或不和諧發展並不是當代文化建設的根本問題。最根本的問題是文化性質受到了傷害。必須承認,把文化產業化從行政控制中解放出來,甚至從壹些狹隘的政策、政治和意識形態中解放出來,是壹個歷史性的進步。然而,文化產業的發展本身有壹個致命的危險,即當文化被工業化、商業化和市場化時,它就逐漸失去了自己的本質。在市場經濟的遊戲中,有三種因素威脅著當代中國文化:虛無主義、技術主義和享樂主義。他們實際上形成了三種文化。
首先是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主要否定人生和世界的意義,即基礎、目的和價值。在當代中國文化中,傳統價值,即儒家倡導的價值不再是規定性的,至多只是壹種文化遺產和遺物。例如,傳統的春節不僅是家庭成員的團聚,也是對天地的崇拜和對祖先的紀念,但現在春節完全改變了它的性質。在饑餓的歲月裏,這是吃飽飯的時候,但在溫飽的歲月裏,這幾乎只是壹個常規公式。人們不敬畏天地,但不壹定崇拜上帝。例如,在西方的聖誕節,人們去教堂贊美上帝,並與家人團聚。但是在中國的聖誕節,人們經常和朋友聚會。不是天地,也不是上帝,而是各種體育和娛樂明星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偶像。他們並不代表最高原則,而是因為他們是某個領域的第壹人,是名人。但最具時代特色的是各種類型的造星運動,它們將壹個非英雄人物變成了英雄,比如芙蓉姐姐。這些角色幾乎毫無意義,甚至可以說他們是虛無主義的明星。
第二,技術主義文化。只要當代文化試圖進入市場,它們就必須借助技術,主要是媒體技術和信息技術。例如,廣告就是壹個極端的例子。壹個文化產品經過了技術加工,對於這樣壹個技術文化產品,廣告需要再次進行技術加工。就技術而言,當代文化區別於傳統文化的最突出特征是其虛擬化。虛擬文化產品的特征如下:假的和真的壹樣。因此,人們生活在虛擬世界中就像生活在現實世界中壹樣。然而,人們很容易混淆現實和虛擬的界限,網絡依賴就是如此,網絡依賴現在已經成為壹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就像人們對酒精和藥物的依賴導致的麻醉和幻覺壹樣,網絡依賴是對虛擬世界的依賴。它只是表明人們是技術化的,並被技術創造的虛擬世界所控制。
第三,享樂主義文化。當文化成為壹種產品時,它必須提供給人們消費。所謂消費就是滿足人的欲望。人有各種各樣的欲望,生理的、社會的和精神的。但身體感官欲望的滿足,也就是快感,卻成了最直接的消費形式。因此,壹些文化產品直接或間接地將享樂主義作為自己的原則。所以不僅是所謂的娛樂文化,就連壹般的文化都奉行這樣壹句口號:娛樂至上,娛樂必死。更有甚者,為了刺激人們的欲望,壹些文化產品教授淫穢和盜竊並宣揚色情和暴力。這種文化不是壹般的享樂主義,而是壹種偽醜和犯罪。
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必須針對上述三種傾向,開辟壹條新路。反對虛無主義,讓古今中外的智慧照亮我們的生活世界;反對技術主義,讓技術不控制壹切和人;反對享樂主義,讓欲望不要越過其當代歷史所決定的界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中國建立現代文化。它屬於中國,所以是民族的;同時,它是現代的,所以它與時俱進。中國的這種現代文化實現了文化本身的本質:培養和塑造人性,使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發展。[2]
倫理虛無主義
在倫理學中,“虛無主義者”或“虛無主義”用來指完全拒絕壹切使人相信的力量和聲望、道德和社會習慣,或聲稱這樣做的行為。虛無主義者要麽拒絕所有既定的信仰,要麽采取極端的相對主義或懷疑主義,認為那些控制權力的人是無效的,應該予以對抗。在虛無主義者看來,道德價值的最終來源不是文化或理性的基礎,而是個人。[2]
法律虛無主義
法律虛無主義是指否定法律在階級統治和維護社會秩序中的作用,主張以人治或“天治”取而代之。“文革”期間法律虛無主義壹度盛行,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2]
後現代主義
後現代主義將認識論和倫理體系推向極端相對主義。這是在讓-弗朗索瓦·利奧塔(讓-弗蘭?尤其是在利奧塔和雅克·德裏達的作品中。這些哲學家試圖否認啟蒙運動所確立的真理、意義、歷史進程、人文主義理想和基礎。盡管後現代主義在原則上被視為虛無主義哲學,但值得註意的是,虛無主義接受了後現代主義的批評。虛無主義是對宇宙真理的宣告,這是後現代主義所拒絕的。[2]
達達主義
許多藝術運動,如超現實主義和立體主義,被批評為有虛無主義的嫌疑。其他藝術運動,如達達主義,公開將其視為壹種信條。廣義地說,現代藝術被認為是虛無主義的。就像納粹黨墮落藝術展中的作品壹樣,現代藝術通常具有非表達性。。
達達主義在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首次使用,這催生了壹場從1916持續到1923的運動。達達主義者聲稱達達主義不是藝術運動,而是反藝術運動。有時他們從其他作品中摘取部分內容並將其組合在壹起,這很像壹首發現的詩歌,這削弱了藝術的意義和定義。在其他時候,達達主義者為了避免這種趨勢而關註審美趨勢,試圖使他們的作品失去意義和審美價值。這種貶低藝術的傾向使許多人認為達達主義實際上是壹場虛無主義運動,因為他們只是破壞它而不是建設它。
朋克搖滾
朋克搖滾通常被認為是對世界的虛無主義和無政府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