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劍身上八個鳥印銘文的解讀,專家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越王劍是越王勾踐歷經數年歷練精心鑄造而成。根據《吳越春秋》和《越絕書》的記載,越王勾踐專門請龍泉鑄劍師歐冶子鑄造了五把寶劍。
他們的劍名為湛盧、淳君、謝勝、豫昌和巨闕,都是鐵如泥的稀有劍。據說,越王勾踐曾將、和虞常三把劍獻給吳王闔閭,但由於吳王別無選擇,的劍“自行”到達了楚國。越王勾踐劍是壹把工藝精湛的青銅劍。
劍的長度為55.7厘米,劍柄的長度為8.4厘米,劍的寬度為4.6厘米。劍首卷成箍形,內部鑄有11個間隔僅0.2毫米的同心圓。劍身布滿規則的黑色菱形隱格紋,格紋正面鑲嵌藍色玻璃,背面鑲嵌綠松石。劍身細長,有壹個中脊,兩個鋒利的刀刃,劍鋒彎曲凹陷。莖上有兩個凸箍,圓形首飾有同心圓。
以上數據來自涇川縣博物館發布的消息。
勾踐劍的文物價值:
春秋末期,吳越的鑄劍水平遠超中原其他國家。其中越王勾踐劍體現了當時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春秋時期勾踐劍的重要性在於它是勾踐眾多劍中的“自用”劍。上海博物館譚德瑞通過3000倍放大顯微鏡觀察後。
在厚度為百分之壹毫米的金屬表面發現了化學處理的痕跡。根據質子射線熒光分析結果,對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劍的成分和表面裝飾進行了分析。經考證,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的劍主要由錫青銅制成,含有少量鋁和少量鎳,灰黑色菱形花紋、黑色劍柄和劍格均含有硫。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劍是青銅兵器中的珍品,對研究越國歷史、了解我國古代青銅鑄造工藝和文字具有重要價值。春秋時期,在湖北江陵的楚國貴族墓中出土了越王勾踐劍。其中之壹是嫁妝理論。勾踐曾經把女兒嫁給了楚昭王,所以這把劍很可能是他娶她時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