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知半解是壹件危險的事情,但是壹點好奇心也同樣危險。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做決定。從今天吃什麽到找什麽工作,去哪裏買房,各種各樣的決定都有。
決策主要有兩種類型,壹種是直覺的,另壹種是理性的。
直覺決策是我們大腦進化形成的,主要是自然本能。有時候,自然反應不利於妳的生存。
比如妳不小心掉進水裏,如果妳不會遊泳,妳會本能地拍打水面,但這樣會讓妳沈得更快。
理性決策是反直覺的,是我們深思熟慮後做出的決定。
大腦中這兩個系統存在於* * *,經常會發生激烈的鬥爭。我們要做的就是給大腦設定壹個模板,盡量減少感性決策,真正按照這個模板理性。
1思維和行動
在正式引入決策之前,我們可以用思維和行動的概念將人群進行分類。可以看看自己屬於哪壹類。
思考而不行動
這類人的特點是想法很多,就是不行動,可以稱之為“空想家”。
好像每天都在打坐,或者大聲喊口號,只是看不到結果,看不到妳為之付出的行動和努力。
不假思索地行動
這類人的特點是憑本能和沖動做事,不經過大腦思考。我們稱他們為“野蠻人”。
有時候本能是很正常的現象,比如學騎自行車。沒有手冊教妳騎自行車的要領。妳只要摔幾次,騎著騎著就學會了。
但是最好不要只憑直覺做決定,因為影響決策的因素很多,單靠我們的直覺是解決不了的。
沒有思考,沒有行動
適合這種情況的人可能不多。畢竟,我們幾乎每時每刻都在行動。也許昏迷的病人可以算作壹類,或者冥想的人似乎可以歸入這壹類。
思考和行動。
我們把這類人稱為“實幹家”,這種思維也可以稱為行動思維,是為了完成某件事而進行的思維。這種思維是我們做決策時需要的。
2什麽是決策?
說了這麽多,到底什麽是決策?
我們通常認為決策就是從多個選擇中選擇壹個。
這裏有壹個更準確的定義:
決策是在兩個或多個不能取消資源分配的方案之間進行選擇。好像有點迂回不是嗎?有壹種“每個字我都認識,但是連在壹起就不認識了”的感覺。
以上定義翻譯成人類語言:
當妳做決定的時候,就是妳改變主意,付出代價的時候。
比如妳在網上買了東西,用了壹段時間就不好用了,但是已經過了免費換貨的時間了,那就只能在二手交易網站上賣了。
妳賣的價格肯定比妳原來的價格低,即使妳用的時間不長,那麽差價就是妳改變主意所付出的代價。這是壹個決定。
需要註意的是,純粹的意願並不是決策。
比如妳打算去旅行,妳會在旅途中想各種各樣的事情,但直到出發的那壹刻才算真正的決定。不然妳之前的思考已經浪費了壹點時間,沒有決定。
為什麽不容易做出選擇?
因為妳需要在眾多利益相關者中博弈,權衡不同的因素。
利益相關者是會影響妳的決策或被妳的決策影響的人。比如妳想打遊戲,但是又怕被父母指責。妳需要在被指責的恐懼和玩遊戲的快樂之間找到平衡。
此外,我們對未知的恐懼和對結果的不確定性會影響我們的決策。
如果有壹個能看到每個選擇背後結果的機器,妳做決定會容易很多,直接選擇最好的結果就好了。
但眾所周知,這樣的機器是不存在的。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這個不確定的世界裏,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最優的決策。
什麽樣的決定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