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壹,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奠基人。孔子的思想包羅萬象,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發展的所有豐富特征都可以從孔子身上找到。孔子思想的壹個主要特點就是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於後來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為“仁”那麽,孔子關於“仁”的思想有哪些特點呢?在《論語》中,“仁”字出現的次數多達109次,可見“仁”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那麽,孔子所說的“仁”是什麽意思呢?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時間,針對不同的主體,孔子所闡述的“仁”的含義並不完全相同,這就為不同的價值主體在實施“仁”的過程中創造了理解的自由空間。任何理論都可以從孔子的論述中找到理論依據。
具體來說,應從以下四個方面把握孔子的“仁”:
第壹,對“仁”的態度。孔子主張每個人都要有壹個“仁者”的願望,都要真心求“仁”。這樣做,就會得到“仁”。達到“仁”的境界,根本在於妳自己怎麽做,而不是別人怎麽宣揚。只有主體自身的主動追求,才能達到“仁”的理想境界。說明孔子認為“仁”是壹種自覺的內在情感行為,任何人都無法替代。只要他有壹個正確的態度,他就能實現“仁”的要求。孔子強調在內心價值觀上要明確對“仁”的態度。孔子心中追求“仁”的價值的思想,被後來的孟子引申為“四端論”。孔子對“仁”思想的重視表明,“仁”的思想和學說是孔子整個思想體系的價值核心。
第二,“仁”的價值內涵。從《論語》中孔子的“仁”論來看,其價值內涵主要是指“仁”的情感性和自得性。孔子的思想是關於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身關系的學問,也是關於人自身發展的學問。孔子提倡的是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實現理想人格。“仁”的精神價值的壹個重要體現就是“己立人,成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認為“仁”就是“愛”。從理論來源來看,孔子的“愛情觀”來源於周初的“護民”、“尊民”思想。“愛”作為仁的重要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在孔子仁學的價值內涵中,由“愛”衍生出的壹系列內容深刻地體現了孔子在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中對普羅大眾的關懷和人際關系的和諧發展,這些都奠定了孔子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偉大思想家的地位。而且,在幾千年後的今天,孔子提出的壹系列思想仍然具有普遍適用性和永恒價值。
第三,“仁”的表達。以寬廣寬厚的胸懷關心人民,是“仁”的表現,即“愛民愛民”。首先,它是自我認知的升華,是自我心理狀態的內在反映。仁作為價值主體內在心理狀態的反映,是理想人格實現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東西。只有內心以“仁”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以“仁”的境界審視自己的思想,才是達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孔子“仁”的表述還體現在:人始終是主體,是人類研究和關註的對象,壹切思想和行為的發展都圍繞“人”為主要內容。在孔子看來,壹個有本質問題和邪念的人,是不可能達到“仁”的境界的。
第四,“仁”的實用價值。孔子的“仁”思想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他關註社會和現實,始終關註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孔子的“仁”論並不是壹個純粹思辨的形而上的理論體系,而是結合具體的行為告訴人們該怎麽做。這不是哲學意義上的實踐理性的體現,而是對普通人人格升華和人性解放的終極關懷。孔子也認為“仁者仁者,有存無害仁,有死有仁。”為了“仁”的崇高境界,我們絕不做違背最高道德標準的事,必要時我們會犧牲自己來成就這項事業。於是,“舍身為人”成了後世壹些知識分子報國捐軀的行為準則。在這壹原則的指導下,許多“仁人誌士”為國家和民族事業奮鬥了壹生。
孔子思想體系中“仁”這壹重要概念的內涵極其豐富,包括內在如何達到“仁”的境界和外在如何達到“仁”的境界。從個人理想人格的培養到治國理政的理想社會行為,是壹個有著深刻內涵的理想人格培養體系,包括個人生活和群體生活。孔子的“仁”思想在今天仍有其合理性和適用性,這也是孔子思想的強大生命力所在。孔子的思想為孟子、荀子“內聖外王”的思想提供了理論借鑒,其部分行為甚至被後世完全吸收,成為儒家人文思想中壹把永恒的“不滅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