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材料:電腦。
1,確定系統的輸入和輸出。因為可能很難弄清楚系統包括哪些功能,所以我們可以使範圍盡可能大,並包括所有可能的內容。
在此階段,我們應該充分了解“系統接收哪些外部實體的哪些數據”和“系統發送哪些外部實體的哪些數據”等信息,這將是第二步繪制頂層數據流的關鍵。
2.畫出系統由外向內的頂部數據流圖。在確定系統的輸入和輸出後,我們將能夠用“處理”將它們連接起來,處理用於表示正在開發的整個系統以及數據流的組成或價值發生變化的地方。註意:頂層圖只有壹個,圖中只有壹個“加工”,所以不需要編號。
3.自上而下逐層分解,繪制分層數據流圖。對於大規模系統,為了控制復雜性並使其易於理解,需要采用自上而下逐層分解的方法,即把壹個數據流圖分解成若幹個數據流圖來分別表示。
0級圖:是將頂層圖的“處理”分解為若幹個“子處理”,並將這些“子處理”用數據流連接起來,使頂層圖的輸入數據經過若幹個“子處理”後成為頂層圖的輸出數據流。
(1)確認“加工”方法。事實上,我也簡單提到了“處理”是用來表示正在開發的整個系統的,它也是數據流的組成或價值發生變化的地方。因此,當0層圖數據流的組成或值發生變化時,它可以變成幾個“子流程”。
(2)確定數據流的方法。壹起到達並壹起處理的數據可以被視為數據流。
③關於數據存儲。對於將來要使用的數據,可以將其組織到壹個數據存儲中來表示。接下來就是反復拆解其他“子工序”,直到“子工序”無法拆解。
理解數據流圖:
根據數據流和處理的不同環節,數據流圖可分為四個要素,即:
1.外部實體:指在系統之外但與系統相連的人或事物,表達系統數據的外部來源和目的地。
2.數據處理:描述輸入數據流和輸出數據之間的轉換,即輸入數據流經過什麽處理成為輸出數據。註意:每個進程都有壹個名稱和編號。序列號可以反映流程在分層數據流圖中處於哪個級別和數字,並且可以從哪個流程分解為子流程中看出。
3.數據存儲:某類數據存儲後的邏輯通稱,不指存儲數據的物理位置和物理介質。每個數據存儲都有壹個名稱。
4.數據流:處理功能的輸入/輸出,箭頭表示數據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