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沒孩子天性有三個誤區。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關註孩子。孩子的智力水平就體現在這些方面。孩子的能力是否突出,決定了未來的發展高度。父母不能壹味的罵孩子。以下是關於埋沒孩子天性的三個誤區。
埋沒孩子天性的三個誤區1誤區1:壹個“遲鈍的孩子”就是壹個“笨孩子”
遲鈍的孩子和愚蠢的孩子不壹樣。學壹件事比別的孩子慢,長時間不適應新環境。這些行為很容易被家長和老師認為是“傻孩子”。
成年人都有慢熱運動員,孩子就更不用說了。這些都是適應能力低下的表現,但這並不代表這些孩子無能,只是這類孩子的壹種行為。比如“慢孩子”可能學壹首詩很慢,但壹般會記得更牢,時間更長,這是他們學習東西的習慣方式。
誤區二:“迷信”的智力測試
智力測驗的測試結果最多只能說明孩子擅長做智力測試題,能力的體現不是測驗成績,雖然也有關聯。“智力測驗只能知道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據這個分數給壹個孩子貼上笨的標簽,就會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對這些孩子的成長發展造成傷害。”目前很多智力測試已經滯後於心理學的實際發展,只能測出孩子的壹部分能力,這很可能會抹殺孩子其他能力的發展。
誤區三:孩子發呆是個問題。
發呆的人不是呆著,而是在思考問題。發呆這個詞的由來也是因為人們在想傻逼壹樣的東西。不是真的傻,所以大部分發呆是有益的,至少是正常的。發呆也是壹種學習。雖然妳可能沒有意識到妳在做什麽,但妳仍然處於學習的狀態。他說,學習分為“外顯學習”和“內隱學習”。前者表現為學習英語課程,學習某種技能,後者是壹種無意識的學習。他還說,當我們覺得自己沒什麽可想的時候,大腦也在儲存、整理、處理壹些信息,但並不是試圖用意識去執行。
當然,有些孩子可能表現不如別人,但我們不能以其他孩子的標準要求自己的孩子優秀。如果別的孩子被自己優秀的標準束縛,那他們就不優秀。人各有特點和長處。孔子也說過,要因材施教,不能用所謂的“成功的標準”來強迫孩子。這就是放棄基礎。
埋沒孩子天性的三大誤區2。錯誤的教育正在扼殺孩子的天賦。這四件事妳壹定做過。
給太高的期望,努力養育完美的孩子。
首先,家長要明確,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為天才,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不是每個興趣都能有所成就。
育兒中最常見的就是父母覺得什麽都是孩子的問題。
說話太晚是問題,太活潑或者太安靜是問題,太普通也是問題……其實這壹切都源於父母過高的期望和無法消失的焦慮。
更有甚者,發現不了孩子的天賦,就培養特殊的“超能力”。
這樣的“機會主義”只會扭曲孩子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沒有壹個孩子生來就是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過早的給孩子灌輸“成功”只會產生逆反心理。
每個人想要的孩子都不壹樣,但天賦之所以叫天賦,是因為不能培養。
超腦裏的天才不是70%靠天賦,30%靠後期努力。
在這個本該快樂玩耍的年紀,不要做出所謂的“完美寶寶”。當今社會,平安長大是最完美的事。妳怎麽想呢?
提供壹個安全的溫室,消除所有危險因素。
防護三原則是“不碰尖銳的東西,不做危險的運動,遠離與年齡不符的東西”。
經常在網上看到別人家的娃娃玩極限運動,滿滿的佩服和羨慕。我只想讓我自己的娃娃做運動。壹想到危險這個詞,我立馬安心看視頻。
當然不能怪父母不豁出去,但是從我們中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來看,壹個正常人的壹生應該是這樣的:
學前班,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然後找工作,結婚生子,然後生孩子供學前班,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給孩子找工作,給孩子結婚,幫孩子帶孫子。。。。走壹圈,重新開始
但是如果孩子喜歡這些運動呢?用父母的話說,可能是“我快死了,屁股又癢了吧?”
在中國的傳統思想中,壹個人應該做任何年齡的事情。
以烹飪為例。如果《廚師長Junior》發行中國版,他可能會面臨壹盆冷水。不管孩子能不能承受評委的語言刺激,父母的字典裏是不允許單獨用刀的。
做飯也是壹種天賦。為什麽其他天賦可以從小培養,烹飪卻被禁止?
關於這個問題,我問了幾個家長,壹般都說:“我是不是以後培養他給別人做飯?”“廚師未來有什麽好的前景?”和“每天用刀太危險了。妳怎麽能這樣?”
雖然文字粗糙,但確實代表了大部分家長的想法。
看似是保護,其實是在扼殺孩子的天賦。我講行為自由,以後自己做決定,但終究擺脫不了思維的禁錮。
好奇心和求知欲被隨意貼上“廢話”的標簽。
壹個四川男孩喜歡玩泥巴。別的孩子壹放學就呆在家裏看動畫片,他卻總是溜到山後面的壹塊空地上玩泥巴,每次回家都弄得臟兮兮的。
這個男孩的父母不理解他孩子的行為。他們以為自己8歲了,還天天玩泥巴。他們總是打罵他,但無論父母如何反對,這個男孩每天都不能停止玩泥巴。
直到有壹次,孩子很早就跑出去玩泥巴,他爸媽偷偷跟著他去了後山。結果看到孩子用泥巴做的東西,他們都傻眼了。
只見空地上壹系列用泥土搭建的迷妳房屋,布局精致,栩栩如生,分布在壹條“河”的周圍,前面還建了壹堵迷妳墻,都是這個孩子做的。
8歲時,他在建築方面有如此高的天賦,男孩的父母感到驚訝和高興。
果然很多孩子的隱藏屬性都很“奇怪”。
孩子的好奇心是很可貴的,但由於種種原因,家長可能會受不了這種好奇心。久而久之,孩子可能會失去新奇的想法和對事物的好奇心。
建議家長用佛教的方式對待“熊海子”。熊生了熊,就成了天才。
我不敢保證這個未來是畫家!也希望家長能喜歡孩子創作的“有價值”的作品。
孩子越調皮,求知欲和好奇心越強。在生氣之前,家長要冷靜下來,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適當“縱容”孩子的調皮行為,觀察孩子的壹舉壹動,了解孩子感興趣的是什麽。
孩子奇怪的想法和行為是不是在顯示天賦,不得而知。但如果禁止了,孩子們必然會失去對外面世界的好奇心。
了解成長的訴求,給予適當正確的引導,從而挖掘孩子的潛能。也許他們的表現會讓妳大吃壹驚。
所以,紮佛吧~永遠遵循“這是妳自己的”和“如果是禮物呢”的原則,細心發現寶貝的隱藏屬性。
用刺耳的話語和專橫的行為進行軟“綁架”
其實嚴厲和跋扈不應該混為壹談,但如果兩者都“偏激”,無異於摧殘孩子的天賦。
我朋友的美術班有個女生,全校美術老師都很欣賞她。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她在區裏的各種水墨畫比賽中得過各種獎,但當時憑借藝術天賦上名校的機會很少。
然而,她的父母覺得這條路並不長。五年級的時候,她被父母逼著學奧數。她永遠無法理解,為什麽雞和兔子被關在壹個籠子裏,為什麽小明和他的哥哥在壹條直線上來回相遇,為什麽他們中的壹個要坐火車,另壹個要坐車才能到達同壹個目的地。直到六年級,她才過了奧數。初中開始,她選擇了壹所文化成績壹般的對口中學。
本來我有機會成為壹個藝術天才,卻被我這樣硬生生的改寫了人生軌跡。
即使以後有機會再接觸藝術,也沒有當時的熱情。
這幾天刷屏的《我向往的生活》中呂思清和王迅的對比,讓很多家長覺得“嗯,孩子真的推不動磨料”,但以後還是要走正道感謝父母的逼迫。
如果妳是壹個愛相聲的孩子,但又覺得前途未蔔,非要把自己改寫成舞者,那麽這兩條路可能都走不遠。
愛默生說:“如果壹個人鍥而不舍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壹直堅持下去,那麽整個世界都是他的。”
不要太沈迷於“成功雞湯”。妳孩子的天賦可能是未來的道路。既然選擇離開,就會義無反顧的引導和支持,必要的時候還會幫助孩子成為壹個“不願意”的人。
毫無疑問,父母都是為了孩子好。當妳覺得自己沒有發現孩子的天賦時,要不要想壹想,是自己沒有天賦,還是自己沒有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扼殺了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