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2)雍州歷史?

(2)雍州歷史?

永州位於湖南南部,武陵山北麓,湘、粵、桂三省交界處。永州古稱零陵,因舜帝南巡時在寧遠九嶷山垮塌而得名。隋朝初,設立永州總政,永州和零陵從此為兩地。因瀟水與湘江在市區交匯,永州自古有“瀟湘”之稱。1995 11、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零陵地區,設立永州市。永州現轄九縣兩區。總面積2.24萬平方公裏,人口566.5萬。永州自古以來就是華中、華東地區通往廣東、廣西、海南和西南地區的交通要塞。也是湖南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素有“南山通衢”之稱。“遠離水陸,楚粵居中,遙控與武陵相連,前有耿梅,後有衡越”。鎮東北可進入中原腹地,控制西南廣西邊境的咽喉。據東南,它掌握著廣東海濱的通道,因此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它是湖南唯壹與兩廣接壤的地區,市區距廣州僅500多公裏,南部六縣距廣州僅400多公裏,是“沿海內陸、內陸前沿”。

《永州》是壹本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書。據權威專家最新研究成果,永州是世界稻作之源、中國陶瓷產業之源、中華文明道德之源。舜的開明治國、任人唯賢,柳宗元親民愛民的深刻思想,周敦頤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和“除泥不染”的崇高道德,“女書”的神秘和多姿多彩的瑤族文化,以及道縣玉蟾巖文化遺址的發掘和永州古文化的亮相,都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寶庫。永州的景觀是“奇、絕、險、美”和美麗傳說的結合,也是自然趣味和歷史文化的結合。九嶷山舜帝陵、柳子廟、陽明山、黃順、巫溪碑林、江華藥城和香園溫泉成為新的旅遊熱點。

永州是沿海內陸、內陸的前沿,是湖南通往廣東、廣西、華南(海南、西南)和港澳的主要通道。湘桂鐵路貫穿東西,322國道、207國道和9條省道縱橫交錯。永州機場已開通至長沙和海口的航線。衡昆高速公路、洛湛鐵路和桂香鐵路構成了市區新的鐵路樞紐。規劃中的貴陽至福州鐵路將穿越永州中部。

首先,玲玲的名字

零陵因舜葬九疑而得名。《五帝史記》載:舜“南征狩獵,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夷,為零陵”。這裏提到的玲玲其實就是順玲,或者順玲的別稱或者好名字。順陵的名字叫玲玲,源於李倩女子娥皇尋找丈夫的感人故事。舜帝南巡死於九嶷山後,舜的兩個妃子和千裏迢迢來到九嶷山尋找的陵墓。他們壹路尋找,壹路哭泣,直到眼淚流盡,哭出血來。淚水和鮮血灑在竹子上,留下淚點,使竹子成為淚竹,也稱為斑竹。毛澤東的詩“斑竹上千滴淚”用了這個典故。然而,娥皇和女英最終沒有找到舜帝的陵墓。在返回中原的途中,他們雙雙投水洞庭湖自盡。為了紀念娥皇和女英的感情,人們把順陵改名為零陵。在這裏,零陵中的“零”字是“淚”的意思,是眼淚的意思。現在,有些人錯誤地認為零陵中的“零”表示沒有或無窮大。他們認為零陵意味著舜帝死後沒有墳墓或空墓,甚至認為零陵意味著順陵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墳墓。事實上,在漢代以前,“零”字根本沒有表示數字的功能。東漢許慎編纂的中國第壹部字典《說文解字》是這樣解釋的:“零,余旭長相。”換句話說,“零”意味著雨下得很慢。淚(意為眼淚)和枯葉(意為落葉)中的“零”字都是下落或掉落的意思,是“零”本義的延伸。“零”被用來表示數字是在明朝以後。因此,零陵是順陵,這是另壹個名字或壹個好名字。秦始皇統壹中國後,為紀念舜帝而設零陵縣。

二、永州之名

隋文帝統壹中國後,廢除州、縣、郡縣制,按照“省吃儉用,積小成大”的原則實行州縣制。因縣西南有“永善永水”,零陵縣被重新劃歸永州總政。這裏的縣西南“永善永水”指的是雙牌縣永江鄉境內的景觀。從邕江鄉流入瀟水的河流叫邕江,也叫“邕水”。這壹帶的山,當然是所謂的“千古名山”。永州,壹個地名和行政區劃名稱,自設立行政總府以來已存在1400多年。現在,有人說永州的歷史比零陵長,這是沒有根據的。雙牌縣永江鄉被稱為“永山永水”,據說是西周諸侯國郭勇的後裔。相傳西周滅商朝後,曾為諸侯,壹直是諸侯之壹。不過,筆者當時沒有考證郭勇的具體位置,所以不敢瞎說。相傳春秋時期,邕被某大國吞並後,邕王壹家幾經遷徙,逃亡並定居在雙牌邕江壹帶。即使雍州“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它也會比零陵的歷史晚1000多年。

原始社會末期,永州屬於三苗江南之地。從夏商王朝到西周,它屬於荊州。春秋戰國時期,這裏屬於楚國的南部。秦朝屬於長沙郡。

漢武帝丁原六年(111),據分析,長沙國位於零陵郡,郡治零陵(今廣西全州縣西南),轄七郡四侯國。這七個縣是:零陵(今廣西全州、興安和灌陽)、英島(今寧遠縣)、靈島(今寧遠和新田)、石安(今廣西桂林、臨桂、陽朔、靈川、永福和永寧)、英浦(今道縣和江永的壹部分)和陶陽。4.後郭是泉嶺(今冷水灘、山治、祁陽、祁東、東安和雙牌)、鬥梁(今洞口、武岡、遂寧和城步)、付逸(今邵陽和新寧)和涪陵(今寧遠、新田和祁陽)。元豐五年(前106),郡內設州,零陵郡屬荊州。

辛莽時期,零陵縣更名為九嶷縣,其管轄範圍保持不變。東漢時,縣名改為零陵縣,並遷至泉陵(今永州市山治區北1公裏處),管轄範圍也有所擴大。除了原有的七縣三侯(涪陵侯爵並入陵島縣)外,湘鄉縣(今湘鄉、雙峰)、昭陽縣(今邵東縣)、楊軒縣(今衡陽縣)也有兩侯,* * *算八縣五侯。東漢末年,荊州牧劉表於建安三年(198)攻陷零陵,零陵郡屬於劉表的勢力範圍。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後,劉備代劉表統領荊州牧,零陵郡屬於劉備勢力範圍。

三國時期,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逝,零陵郡入東吳。孫吳時期,零陵郡的面積開始減少。甘露元年(265年),位於零陵縣西南,今廣西桂林、臨桂、陽朔、興安、靈川、永寧、永福從零陵縣分出。寶鼎元年(266年),楊穎縣位於零陵縣南部,營盤為郡治(今道縣);北部的竇良、付逸和昭陽位於昭陵縣;同時將湘鄉、中安(原忠武)、鎮陽三縣劃入衡陽縣。到目前為止,零陵縣管轄六個縣:泉嶺(今冷水灘、山治、東安和雙牌的壹部分)、祁陽(今祁陽縣)、永昌(今祁東縣)、零陵(今廣西全州縣)、陶陽(今廣西全州、資源縣)和灌陽(今廣西灌陽縣)。楊穎縣轄英浦、英島、涪陵、靈島四個縣。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廢楊穎郡,置零陵郡。永嘉元年(307年)設相州,零陵縣屬相州。東晉永和年間(345 ~ 356年),零陵縣恢復為楊穎縣。藝兮十二年(417),零陵、楊穎兩縣屬荊州。南北朝時,田亮監國十四年(515),改楊穎縣為永陽縣;陳改永陽郡為潁州永陽郡。

隋開帝九年(589年),撤銷零陵縣和縣,設立永州總管府,與零陵縣和縣相比擴大了面積,並將何琳縣中的謝牧縣和鳳城縣劃入永州。大業五年(607年),永州改為零陵縣。轄五縣:零陵(今冷水灘、山治、祁陽、祁東、東安、雙牌)、襄垣(今廣西全州、資源、灌陽)、永陽(今道縣、江永)、英島(今寧遠、新天地、祁陽)和鳳城(今廣西江華、富川縣)。隋末,蕭縣改英島縣為良興縣。

唐武德四年(621),零陵郡廢,分永州、潁州。武德五年,瀛州改為南瀛州。貞觀八年(634年),潁州改為道州。貞觀十七年,道州並入雍州。上元二年(675年),恢復道州。開寶元年(742年),永州改為永州零陵縣,改道州為道州江華縣。大歷二年(767年),雍州轄零陵、祁陽、襄垣、灌陽四縣(析襄垣縣,今廣西灌陽縣);道州轄紅島(原英浦縣,今道縣)、唐嫣(原英島縣,今寧遠縣)、江華(今江華縣)、永明(原永陽縣,今江永縣)和大荔(今寧遠、新田、祁陽)五縣。

五代時期,晚唐天成二年(927年),馬殷建立楚國,雍、道兩州屬於馬楚勢力範圍。後周廣順元年(951),南唐滅楚,雍道兩國進入南唐。在周世宗之後,周仁風被任命為我們的大使和武平均的助手,“盡他所能”,雍州和道州屬於周仁。第二周,永州的陶陽、襄垣和灌陽位於全州。至此,永州只轄零陵和祁陽兩縣。道州仍轄5縣,其中唐嫣縣更名為顏夕縣。永州和道州的面積大致相當於冷水灘、山治、祁陽、祁東、東安、雙牌、道縣、寧遠、新田、江華和江永縣。

宋太祖劍龍元年(960年),全國分為13路,雍道屬江南西路。淳化五年(994年),改為鏡湖路。道治三年(997年),改為鏡湖南路。這兩個州的轄區和縣名都發生了變化。幹德三年(965年),顏夕縣更名為寧遠縣。大荔縣被撤銷,並入寧遠縣。雍熙元年(984年),東安昌(原楊穎縣)升為東安縣。到目前為止,永州管轄零陵、祁陽和東安縣,道州管轄英島、寧遠、永明和江華縣。

元朝建立行省制度,行省由路(州)和郡組成。原永州零陵縣、道州江華縣分別更名為永州路、道州路,屬湖廣行省湖南路管轄。

到了明朝,這條路改為官道。永州路和道州路分別更名為永州府和道州府,隸屬湖廣行省管轄。洪武九年(1376),道州府降為道州,屬永州府。同年,湖廣省改為湖廣丞宣布政使司,永州府隸屬於此。崇禎十二年(1639),劃入寧遠的新天堡位於新田縣。截至目前,永州府轄道州、零陵、祁陽、東安、寧遠、江永、江華、新田7縣,共1個州。

清順治元年(1644),湖廣分為湖廣左、右部,永州府為湖廣右部。康熙三年(1664),湖廣幽城更名為湖南省,永州府屬湖南省恒陳詠歸路。

民國二年(1913),改道州為道縣。民國3年,衡歸路改為衡陽路,永州屬衡陽路。11年,湖南省撤銷了這條公路,只保留了省縣兩級。16年,零陵、寧遠、桂陽、祁陽、新田、長寧縣位於陽明縣。

20年,陽明縣被撤銷。民國26年,湖南省被劃分為行政督察區,永州各縣屬於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29年,湖南省調整行政督察區,原第九行政督察區所屬各縣改為第七行政督察區。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湖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區轄零陵、祁陽、東安、道縣、寧遠、江永、江華、新田等8縣。

1949、10 ~ 11月期間,永州各縣相繼解放,1月永州特區正式成立。1950年5月,永州地區更名為零陵地區。1952 165438+10月,衡陽、零陵、郴州合並為湘南行政區。1954年7月,撤銷湘南行政區,原零陵區所屬各縣除新田縣外劃歸陳縣區,其余各縣劃歸衡陽區。1955 165438+10月,江華縣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更名為江華瑤族自治縣。1956年3月,永明縣更名為江永縣。1959年3月,新田縣並入桂陽縣。1961 7月,新田縣恢復。1960 6月,零陵縣冷水灘鎮升格為縣級冷水灘市。1962、10年,撤銷冷水灘市,改為冷水灘區,仍屬零陵縣管轄。

2月底,1962,零陵地區恢復。專員公署在零陵縣設立誌成鎮(今山治區),轄零陵、東安、道縣、寧遠、江永、江華、新田、藍山8縣。原零陵地區的祁陽、祁東兩縣劃歸衡陽地區。5月劃定零陵、道縣1964、12公社和9個國有林場,成立瀟水林區管理局。1968年9月,零陵地區改為零陵地區。1969 12、撤銷瀟水森林管理局,設立雙牌縣。1979,零陵縣東風鎮更名為永州鎮,由地區直接領導。6月,1982,1,永州鎮改為縣級永州市。1983年2月,祁陽縣再次劃歸零陵地區管轄。1984年6月撤銷零陵縣,恢復縣級冷水灘市。原零陵縣郵亭圩、菱角塘、傅家橋、水口山、竹山、黃田鋪等6個區和滁江圩區界路橋鄉劃歸永州市管轄;滁江尾、黃羊寺、蒲日橋、冷水灘四個區和郵亭白塘鄉屬冷水灘市管轄。到目前為止,零陵管轄永州和冷水灘兩個城市以及祁陽、東安、雙牌、道縣、寧遠、江永、江華、新田和藍山等九個縣。

1995 11 10月21日,國務院以函【1995】110批復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銷零陵地區、縣級永州市、冷水灘市,設立地級永州市。原縣級永州市更名為山治區,原冷水灘市更名為冷水灘區。地級市永州市轄原零陵區9個縣和山治、冷水灘兩個區,市委、市人民政府駐山治區。1997 7月至8月,市委、市人民政府先後搬遷至冷水灘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