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王羲之七歲開始練字,從此癡迷。為了練好漢字,他經常廢寢忘食。當然,他用了很多筆和硯臺,特別是他經常去他家後面的池塘清洗,這經常引起鄰居的不滿。清澈透明的池塘裏的水壹天天變黑,鄰居們漸漸不敢去池塘洗菜洗衣服了。池塘裏的魚蝦也相繼死去,水中散發出難聞的氣味。久而久之,池塘被人叫去洗筆、洗硯,使之充滿汙水,成為壹潭無用的死水。王羲之以這種汙染為代價,在書法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這個少年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和刮目相看。史書上也有記載。
如果王羲之只是汙染了這壹池水,那麽他的書法只能停留在普通書法愛好者的水平。王二十三歲時,任江西臨川太守。他不到半年前來到這裏,把他家門前的池塘染成了黑色。唐宋八大家之壹曾鞏的著名文學作品《洗墨池》中有這樣的記載:“臨川之東,有壹片隱地,但高,故近溪,名新城。新城之上,有潭,有窪,但邊長,如王羲之的《墨池》,荀波子的《臨川記》。西河之味慕張芝,學書於臨池,池水黑,是其舊事……”
“臨池雪樹,池水黑。”可見,王羲之從來不會把筆硯放在任何地方,所以他所到之處都給當地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環境汙染。當然,他的書法水平也躍上了壹個新臺階。不難看出,他的書法成就是以池塘水為代價的,走到哪裏都會有汙染;千百年來,人們只記得他廣為人知的《蘭亭序》,卻很少提及他對當時環境的汙染。如果用現代思維來評判他,他會被認為是最早汙染環境的歷史人物。
作者之所以這麽認為,是因為在1000多年前,在沒有工業的時代,很多地方還處於比較原始的狀態,尤其是池塘。當時人和動物可以喝水、洗衣服、洗菜,給人們帶來了很多便利。因為王羲之的愛好,他把清澈的池塘變成了汙濁的黑水,導致大家和他壹起遭受環境汙染。當然,王羲之對書法的執著追求和永不放棄的精神,最終使他登上了巔峰,成為了壹位傑出的書法家,也為後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糧和珍貴的書法遺產,值得我們驕傲。
但是,如果用現代的環保理念和意識形態來分析今天,回頭看看王羲之曾經汙染過的池塘,是否說明他沒有汙染當地的環境?毫不誇張地說,他犧牲了墨池或其他池塘,成就了壹代書法大師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