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宋代四大書法家

宋代四大書法家

北宋四大書法家(蘇軾、米芾、黃庭堅、蔡襄)

蘇軾(公元1036-1101),梅州眉山(今四川省)人,學士,禮史、文忠,詩、文、書皆有。

東坡在書史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在(蘇、黃、米、蔡)中排名第壹(這個排名不是根據出生前後);他的《黃州寒食帖》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再加上民間故事給人留下的帥氣印象,如果沒見過他的字,我會覺得他的字至少不會呆板。

但事實上,他的大部分文字都相當平實簡單;雖然左低右高的特點來自李北海,但汪洋的大氣是他的個人特色,就像他的淵博的知識壹樣。神龍的變化讓人捉摸不透,偶爾秀壹下他手寫的《黃州寒食帖》也是驚天動地。

米芾(1051—1108)是北宋著名的畫家和收藏家。字章,號流明居士,襄陽滿世,海嶽外史。原籍太原,遷居襄陽,人稱“米襄陽”。宣和年間,人趙,是書畫博士。米菲擅長詩歌和寫作,尤其擅長書畫。篆、隸、行、草、楷都可以,尤其是草書。他自稱“毛筆人物”,意為用筆迅捷蒼勁,竭盡所能追求“筆”與自然的神韻、豪放與力量。他的書法作品,從詩歌到簡牘和碑文,都充滿了激情,充滿了活力和清新的特點,以及壹把利劍的氣勢。蘇軾說,米芾的書法“淡定而快樂,不僅配得上與王鐘相提並論。”他的傳世墨跡主要有《苕溪詩冊》、《書素帖》、《方圓安吉》、《珊瑚帖》等。

米芾的書法,以行書為最高成就,奔放,法度嚴謹。袁虞姬說:“閔南公之書,豪情萬丈,而晉魏之法度自然。”

米芾的書法成就,行書和小楷最高,體態第壹。他的成績完全來自於後天的努力,沒有壹點權謀的成分。米芾每天不斷來池,引用兩個史料為證:“壹日不寫,便覺困倦,以為古人從不廢書半時。”“智勇硯成臼,可達右軍(王羲之)。若貫從鐘(堯)和索(荊)開始,他可以永遠鼓勵下去。”他的兒子米友仁說,他甚至沒有忘記在元旦寫信。米菲的書很嚴肅,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樣。米芾自己說:“她寫了三四首海岱的詩,卻難以信其書”(《範明明臺·米芾楊註》)。壹首詩寫了三四遍,只有壹兩個字讓他滿意,其中的苦澀是壹個行家所不能及的,可見他創作態度的嚴謹。他對書法的分布、結構和使用有自己獨特的經驗。要求“穩、不怪、不老不胖”,大概就是姜夔寫的,即在變化中達到統壹,在寫作過程中融合裹與藏、肥與瘦、疏與密、簡與繁等對立因素,即“筋骨、肉與脂、肥與肥”,在構圖方面,重視整體韻味,註重細節的完美,有好的構思,在寫作過程中隨勢而變,別出心裁。米芾的用筆特點主要是善於在正、仰、轉、挫中形成飄逸不凡的氣勢和從容快樂的風格。字的開頭往往挺重,中間略輕,筆的側面遇到轉折就直下。握筆也有很多變化。下壹筆的重點有時在筆上,有時在筆上,有時在壹筆中間,壹幅很長的橫畫有曲折。掛鉤也很有特色。在米芾的書法中,總有壹種傾斜的傾向。他想先左後右,想先贊後抑,都是為了增加跌宕起伏的魅力和飛得快的氣場。在幾十年收藏古文字基礎豐厚的前提下,他天真自然,從不偽裝。米芾善用“毛筆”,幹潤,筆法飽滿,氣勢淩厲,幾乎天馬行空,又因其草書皆真跡,何點彩準確。如晚年代表作品有《洪憲詩集》、《多經樓詩集》等。袁媛覺在《清宮居士集》中說,唐代米芾學畫,得“筆鋒壹轉,以大字裝知祖”。

黃庭堅(1045-1105),名魯直,谷中道士。江西修水人,生於詩書世家。他只通曉六藝,是治平年間的秀才。“蘇門四學士”之壹。政治上,他和蘇* * *進* *退,屢遭貶謫。以文學見長,追求奇崛詩風,創立江西詩派,影響很大。書法對世界尤其重要。作為宋四家的壹員,他是宋代的壹個重要人物。蘇舒依舊有趣,黃舒依舊嫵媚;黃皮書捆綁,走垂直趨勢。他和蘇軾壹起,把宋代書法的人文精神推向了頂峰。黃庭堅書法最大的特點是重“韻”,重風度,文筆飄逸,如之清風,書之高韻。

蔡祥(1012-1067),本名莫峻,福建仙遊人,官直至端明殿學士。北宋書法家是"宋四大家"之壹,在書法史上被稱為"蘇、黃、米、蔡",是宋代書風的典型代表。在“宋四家”中,前三位是蘇軾(東坡)、黃庭堅(傅翁)、米芾(襄陽蠻師)。在中,蔡襄的年齡應大於蘇、黃、糜。從書法風格來看,蘇武跌宕起伏;黃庭堅縱橫崛起;米菲帥氣豪放,他們的文筆自成壹格。蘇、黃、米都擅長草書和行書,但蔡襄喜歡寫楷書。蔡襄的書法蒼勁凝重,古樸婉約,自成壹家。展出蔡襄的書法時,我突然覺得臉上有壹縷春風,充滿了華麗的溫雅氣息。構詞組合得心應手,極其自然,文筆如行雲流水,呈現出壹種優美蒼勁的狀態。

蔡襄為人正直,學識淵博。他的話是“高尚而高尚,既有道德又有氣度”。他的書法在生前受到同時代人的推崇,聲譽很高。蘇東坡和歐陽修是最早欣賞他書法的人。蘇東坡在東坡題跋中指出:“蔡以其才情之高,學識之淵博,心手相應,蛻變無窮,為本朝第壹。”不過行書最好,小書次之,草書第二...我也嘗過飛白的意思,說有飛龍舞鳳之勢,知道的人也不算多。"歐陽修對蔡襄書法的評價真是無以復加:歐陽修說:"自從蘇子美死後,我覺得筆法絕對獨壹無二。近年來,莫峻在世界上壹直獨來獨往,但他拒絕倡導聯盟。黃庭堅也說:和蔡是書法的英雄。"(《山谷文集》)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孟茜筆談》中這樣評價蔡襄

彩香墨跡

草書曰:“以散文為草書者,謂之散草,或飛草,其法皆生於柏菲,自成壹家。張旭懷素古韻多變,悠然而富古意。”《宋史·蔡襄正傳》說:“字為天下第壹,仁宗尤愛之。”許江《蔡襄傳》曰:“公以書畫,頗自憐,非不可。其碎章碎稿皆知,珍藏至今,仁宗尤愛稱之。”有壹次命他寫皇叔王龍溪的題詞,還有於的題詞。由此可知,蔡襄的書法從皇帝到普通百姓都很珍惜。因為自憐,他沒有做任何寫書的事情,所以傳世作品很少。蔡襄的書法筆墨多寫在書信和詩詞中。傳世的有謝慈的禦詩,上面的題字有《萬安橋》、《周金堂》、鼓山固原洞楷書《忘歸石》、《過石巖》等。

蔡襄師從王羲之、顏真卿、劉公權學習書法。前人在評論蔡襄的書法時,都認為其“形似晉唐”。如元代倪雲林曾說:“蔡公書法有六朝唐風,國粹如玉。”他的行書《程心唐智尺杜燦》被認為是蔡襄傳世墨跡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此劇清麗恬靜,頗有晉唐人風韻。全文用正楷書寫,結構平直略顯扁平,行與行之間的間距緊密而恰當,每壹筆都有豐富的體態,飄逸靈動。蔡襄52歲,是晚年倡導“重書”之風的代表作。

楷書入宋後,蔡襄應該是宋代寫楷書的第壹人。《金舟唐吉》是蔡襄楷書的代表作。它借鑒了晏殊的筆法,嚴謹渾厚,兼有方圓和燕傑的氣魄。這部作品是蔡襄為王朝重臣韓琦所寫。為了表示對韓琦的敬意,蔡襄在創作過程中別出心裁,每個字都寫了幾十遍,並選擇最好的壹個放在壹起,因此金舟唐吉也被命名為“百雀碑”。當壹部完整的作品被割裂開來寫,無論是字與字之間的呼應,還是構圖的連貫性,都會被破壞。所以金殿的故事是喜憂參半的——單個詞很完美,但整體編排有走神的缺點。

蔡襄不是該校的碩士。整體來看,他的書法還是遵守晉唐規律的,創新意識略遜壹籌。明代徐青藤評蔡襄書雲:“蔡襄書近二王,其短略俗。幹凈、均勻是它的長處。”指出蔡襄書法的優缺點。蔡襄當然不是壹個有著全新風格的大師,但卻是宋代書法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他以自己完整的書法成就,在晉唐律例和宋人趣味之間架起了壹座技術橋梁,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引起了後人的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