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考試《古代漢語》怎麽學
什麽是古漢語?顧名思義,是古代漢人的語言。任何語言都可以分為口語和書面語。我們無法理解古人的口語是什麽樣的。今天,我們只能在書面語言的基礎上學習古代漢語。古代的書面語言呢?請看下面兩段:史。子曰:“君知我先王有至德大道,以順天下,使人和睦,上下無怨?”曾子退出會議,說:“妳不敏感,怎麽會知道呢?”子曰:“夫之孝也,教之本也。”——孝經裏孔子的壹個弟子,姓曾明善,來根任職。孔子說:“先賢有最好的德行,最重要的道理。有了這個活動,天下治理順暢(蒙古語助詞,相當於“啊”)百姓每壹個(壹個)都自然順遂。大家都沒有怨言。妳存(懂)嗎?”曾子起身道:“不救怎麽知道?”子曰:“孝之活動,為德之根。教人之活動,皆生於此孝在先。”關允石《直解孝經》中的第壹段材料是文言文《孝經》的原文。第二段,元朝大臣關雲士對《孝經》中的“白話篇”進行了解釋。當時的元朝皇帝看不懂《孝經》,於是精通漢語的大臣用當時的口語解釋,寫下來就成了反映當時口語的白話文。可見,古代漢語的書面語也有文言和白話文兩個體系。古代漢語的學習主要不是關於古代白話,而是關於文言文。文言文是怎麽產生的?和口語有什麽關系?文言文壹開始和口語比較接近,後來逐漸和口語脫節,形成了壹套比較定型的詞匯和語法體系。口語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文言文是相對固化的狀態,但不是壹成不變的層次。特別是秦漢以後,作家在模仿先秦經典作品時,在當時口頭和民間創作的影響下,會情不自禁地給文言文添加新的詞語和表達方式,從而使文言文發展變化。所以我們說文言文是古代漢語在先秦時期口語的基礎上,經過更多的加工提煉而形成的書面語,以及後世作家模仿其所寫作品的語言,如百家爭鳴、史記、漢書、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都是古代漢語實際運用的例子。直到五四時期,文言文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被現代白話文所取代。所以壹般把五四時期定義為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分界線。為什麽古代漢語的學習重點是文言文,尤其是先秦兩漢的散文,而不是古代白話?這是因為在我國漫長的社會發展中,文言文承擔了記錄、傳播和積累祖國文化遺產的任務。歷代許多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和文學藝術家都使用過這種語言,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經典。我們今天要想繼承這份遺產,就必須具備閱讀古籍的能力。所以我們學習和研究古代漢語,自然重點是文言文。從殷到清末,文言文雖有所變化,但其基本詞匯、結構和表達方式早在先秦兩漢時期就已基本定型,創作了許多典型的文言作品。所以,只要能看懂典型的先秦兩漢文言文,就能看懂後來的大部分文言文,也算是學好了古代漢語。什麽是古代白話?古白話是唐宋以後在北方方言基礎上形成的書面語。比如唐代的變文,敦煌通俗文學作品,宋人劇本,金元戲曲,明清小說,都是古代白話的代表。古代的白話文雖然是白話文,但和我們今天說的白話文不壹樣。壹般是以口語為主,夾雜壹些文言文元素。就連口語在今天也因為地域和時代的差異而不那麽好讀了,所以我們稱之為“古白話”(從晚唐五代壹直到五四運動形成的古白話,學術界壹般稱為現代漢語)。古白話是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紐帶。不了解古代白話文,就不能說對古代漢語有全面的了解。所以古代漢語的學習也要重視古代白話文的學習。但與文言文相比,古代白話文總體上更接近現代漢語,難度更小。而且古代白話文的使用壹般僅限於唐宋以後的通俗文學作品,不能作為我們學習古代漢語的重點。前人是如何研究古代漢語的,做出了哪些貢獻?古代漢語從產生開始就有人研究,但真正開始是提問。中國傳統文字學包括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統稱為“小學”。但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側重點。王力先生認為,從漢代到清代,古代漢語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漢初至東晉末年,是語義研究階段,即重視考據訓詁的研究。因為漢代崇尚儒學,提倡讀經,每壹個儒生都要求有讀古書的能力,自然更重視語義學的研究。代表作有《爾雅》、《方言》、《說文解字》、《史明》。這壹時期,為了滿足閱讀經典的需要,出現了許多經學大師,其中最著名的是鄭玄。他對《詩經》、《周禮》、《禮記》、《禮記》的註釋對後世也有很大影響。南北朝至明末是音韻學研究階段。南北朝以後,詩律學興起,於是對節奏和韻律的研究成了當時的“熱門話題”。南朝沈約的《四聲譜》表明,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漢語有四個聲調,並把這種認識運用到詩歌節奏的實踐中。這壹時期,韻書已經開始出現。《切韻》是隋代陸法言所作,是現存最早的韻書。它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據《切韻》的語音系統,可以上推古音,考今音。自13世紀以來,語音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方言的語言上。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是為適應北方音樂創作的需要而創作的,是現代漢語普通話的重要歷史文獻。17世紀至19世紀(清初至太平天國),是中國學的全面發展階段,也是成果最為豐碩的階段。清朝統治者嚴厲束縛思想,普通學者被迫脫離現實,從事古籍整理和考證工作。這壹時期,在漢語古音古義的研究上有很多發明。《說文》研究此時正處於高峰期。段、桂馥、王筠、朱是《說文》最著名的四位作家。高郵五父子王念之、王雖不以《說文》聞名,但成就在四大《說文》之上。此時,古聲特別是古韻的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顧武、江永、戴震、段、孔廣森、王念孫、蔣友灝、張、黃侃等人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此外,以金文、甲骨文為主的古文字學研究也開始呈現出新的面貌。吳達、孫兆讓、羅真、王國維、郭沫若都是研究金文和甲骨文的著名學者。辭書編纂也取得了很大進展,如《康熙字典》、《裴賦》、《統誌》的編纂等。語法作為中國漢語研究中心的新知識,此時也有了開拓性的發展。馬建忠的《馬史文通》首先創造了壹些語法術語和劃分詞類,成為漢語語法的奠基人。縱觀中國古代漢語的傳統研究,內容相當豐富,成就顯著。古人給我們留下了數百種國學專著,積累了大量經驗,是壹筆寶貴的遺產。盡管如此,中國的國學研究仍處於初級階段,缺乏壹個發達而完整的理論體系。“小學”壹直是經學的附庸,基本上是以經學為中心。因此,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上,普遍存在著重古輕今,重共同語輕方言,重書面語輕口語的現象,這就必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建國後,王力先生在大學語文課程中首創了“古代漢語”這門課程。此後,全國各地高校紛紛響應,成立了全國性的中國研究會和專門的研究機構。在中國古代研究領域,人才濟濟,著作等身。這些都為我們學習和研究古代漢語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對於普通實用學者來說,如何學得事半功倍?學古代漢語和學外語不壹樣。古今漢語有很多相似之處,這是優勢。但是古代漢語(此時主要指文言文)畢竟是過去比較古老難學的書面語,不下苦功是學不好的。如果要說“訣竅”和“捷徑”,總結前人的經驗,少走彎路,充分利用現在的研究成果和有利條件,短時間內有效掌握古代漢語還是有可能的。具體來說,就是要把感性和理性、範文和法律結合起來,即閱讀壹定數量的典型文言文,有意識地掌握最起碼的常用詞和最基本的文言文法律知識,把這幾個方面結合起來,互相補充,互相配合,才能很快學會文言文。20世紀60年代,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采用文選、常用字、通論三位壹體的體系,即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體系。實踐證明,這是壹種行之有效的學習古代漢語的方法。學習古代漢語為什麽要讀文選?因為學習古代漢語的目的是為了閱讀古籍,文選是古籍的範例,是文字、音韻、詞匯、語法等各種古代漢語知識的綜合體現。不讀選本,不僅不能掌握知識,閱讀古籍的能力也很難提高。那麽,閱讀《文選》應該註意些什麽呢?首先,關註語言,而不是文學。如《論語·座次篇》:“鼓、器、器。”作為壹部文學作品,在理解了句子之後,要重點理解這些句子描述的是什麽情景,人物是如何表達自己的品味、愛好和態度的。作為古代漢語材料,要真正理解“鼓”、“器”、“望”、“視”、“兒”、“舍”、“左”等詞的古今含義和用法。逐字閱讀,不要囫圇吞棗。比如,根據古代漢語的學習要求,要明白“鼓”在這裏本來是名詞,用作動詞,但應該解釋為“打”,而不是“打”,因為“瑟”不同於“鼓”,是彈撥樂器的壹種,“Xi”、“稀”,在這裏不能解釋為“稀”,而是指瑟的聲音逐漸變緩。“兒”是助詞,用在擬聲詞“鏗”之後,用來開導推樂器發出的聲音。在擬聲詞或形容詞後加“兒”或“然”是同樣的構詞方法。“左”壹般解釋為“勞動”,這裏用的是本義,解釋為“起床”,即“起床”。“兒”是連詞,連接“舍色”和“左”兩個動作,但不是並列關系,而是偏正關系。閱讀所選作品要做到逐字逐句,認真仔細。當然,不是每壹句都要同樣用力,可以重點突出,也可以泛泛而談,但壹定要有這樣認真細致的態度。還要註意常用詞和特殊句型。比如《左傳·朱退秦氏》:“晉公圍鄭,因其無禮於晉,亦無禮於楚。韓金軍陵,秦軍沂南。”對於這段話中的“晉侯”、“秦伯”、“鄭”、“楚”、“漢陵”、“雲南”等地名,妳只需要對稱謂、國名、地名有個大概的了解:古今“晉侯秦伯圍鄭”的句式都是壹樣的,不必多費功夫。既要掌握“壹”、“起”、“於”、“兒”、“君”等常用詞的意義和用法規律,又要註意“粗魯地……”和“兒語……”等不同於現代漢語的句式的對比分析。雖然“粗魯到……”或者“對...無禮”是相似的,它們的意思並不完全相同。“無禮於金”是對晉國無禮,“無禮於楚”是對楚沒有二心,表面上對金友好,實際上卻在向楚靠攏。用心讀。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在很多方面都不壹樣,比如用詞造句。它有壹套特殊的詞匯、句式和修飾手法,成為了過去的書面語。要真正熟悉古代漢語,掌握它的細微差別,最好的辦法就是多讀,在理解的基礎上熟悉,有些片段要能背出來。如果說有十幾、幾十篇讀起來朗朗上口、爛熟於心的古文,那麽古漢語中的壹些常見句式,比如常規實詞、虛詞,比如“好像百事只熟不熟”、“熟則精”、“精則巧”。“時間來源於實踐”。學習古代漢語,不僅要註意閱讀文選,還要學習古代漢語的理論知識,掌握前人總結的文字、音韻、詞匯、語法等方面的知識,並用之來駕馭和分析古代漢語的語言材料。這樣才能真正事半功倍。在今天這個知識不斷更新的時代,絕大多數人不可能像古人那樣完全沈浸在古書中,用自己的感性經驗去慢慢探索和理解。這樣做需要太多的努力和時間。況且我們今天還有很多優勢,因為前人花了很多精力為我們整理關於古代漢語的規律性知識。古代漢語的知識涵蓋面很廣,重點應該是學習詞匯知識和語法知識。單詞是語言的組成部分。要能讀懂古籍,至少要掌握壹千個常用詞。所謂常用詞,是指古籍中使用頻率最高的那些詞,而不是那些很少使用的詞。所謂“掌握”,就是通過古今對比,理解並記住這些常用詞的共同含義,尤其是那些細微的差別。《史記·項羽本紀》:“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如使,皆伐之。”我們知道綿羊非常溫順。怎麽能說“無情如羊”呢?原來“惡意”在古代是“不服從”的意思。這只羊有時很固執。如果妳拉它,它就是不走。再比如《漢書》。《霍光傳》:“光相親嫁左將軍(上官桀)。初學者指出霍光是男的,上官桀作為左將軍自然是男的。說他們“結婚”是不可理解的。其實在古代,結婚的雙方,女方的親屬可以稱為“丈夫”,男方的親屬可以稱為“姻親”。在這裏,霍光的大女兒嫁給了上官桀的兒子為妻,雙方成了“壹家人”。可見,要從古今對比中逐步掌握這些常用詞。學習古代漢語語法時,要重點關註古今語法的差異。因為古今漢語的壹些基本語法規則(比如詞在謂語之前,動詞和形容詞都可以做謂語等等。)古今都壹樣,沒必要死記硬背。古今的區別(如詞類的靈活運用、特殊的語序、特殊的句式、特殊的被動表達、壹些常用虛詞的用法等。)應該很好掌握。如史記。《扁鵲傳》:“所以,扁鵲是世上最能生能死的人。”這句話裏的“生死”是什麽意思?按照現代漢語的語法規則來理解是沒有意義的。古漢語中,這裏的“生”字是不及物動詞的用法,意思是活著。“生與死”的意思是扁鵲可以讓死人復活。只有註意這些特殊規律,才能正確理解原文。解,毫無意義。古漢語中,這裏的“生”字是不及物動詞的用法,意思是活著。“生與死”的意思是扁鵲可以讓死人復活。只有註意這些特殊規律,才能正確理解原文。